印度佛教因應時代潮流,次第結集成立經典。在中國由於傳來的經典,先後順序不同,在見有經典就翻譯的情況下,對於經典思想內容的配列,「教相判釋」就成為區別經典教義層次的方法。
天台宗智者大師,以《法華經》為佛陀說法最後且最極致,致力於佛教形態的統一及體系的豎立,創立天台獨有五時八教的判教系統。天台宗以《法華經》為宗骨、《大智度論》為指南、《涅槃經》為扶疏,《大品般若》為觀法,誠是智者大師偉大卓見。
智者大師依《法華經》而立的教相論,依如來教化、教育的立場,闡明佛陀引導眾生一代幽玄之教,主張《法華經》是「實」、是「本」、是「妙」,餘經是「迹」、是「粗」。大師更體會《法華經》中佛陀的慈悲,涉及過去諸佛所說契經的判釋,提出「根性、化導、師弟」三種教相,是以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為最終理想。
1.根性融不融相:乃平等攝化為主旨。針對所教化根機成熟、未成熟為前提的判釋。即佛陀一代化導中,所教化之眾生,因其根性各有差別,故必以誘導而攝持,使其趨入無上聖道,且能捨去方便,開權顯實,究盡諸法實相之本體。即認為法華經以外的教典,皆為導入法華一佛乘,而輔「實」所施之前方便「粗教」屬迹門。
2.化導始終不始終相:實現教化理想的憑據。所教化的眾生,尚有部份未能符合理想,故必須推演三世之理論,才能得到要領的判釋。故於法華會上宣說「二乘作佛」因緣,絕非昨今之事,乃遙遠的往昔播下種子而來,直到今日才能成熟而有所成就,所以《法華經》為貫徹化導始終。
3.師弟遠近不遠近相:佛陀權實並施的代表。上述二教相,其要旨乃闡明「法華迹門」的觀點,顯示法華之優越性。現在第三教相,即依本門〈壽量品〉為主旨,將法華與諸經之異同的優劣比較判釋。即今示現之化主佛陀,既在五百億塵點劫之往昔,是早已成道的古佛;同時諸大弟子,是「外現聲聞、內秘菩薩行」的法身菩薩,為輔助佛陀化導,隨緣降世而來的。
此三種教相,皆是顯示《法華經》是純圓之經,是「正直捨方便,但說無上道」之經。由此可知,《法華經》在天台宗之重要地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