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民族是一個「愛考試」的民族,在過去帝王專制時代,利用「科舉制度」選取人才。在政府的倡導之下,「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舉成名天下知」,只要「一卷在手,希望無窮」,因而也導引出了「書中自有千鍾粟,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」的科舉思想,形成了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價值觀。
國民政府成立,科舉制度表面是廢止了,但取而代之的是「公務人員考試」及「專技人員考試」。未經「公務人員考試」不得擔任政府公務人員;沒有通過「專技人員考試」,不能執行如醫師、律師、會計師等專業,這與過去的科舉制度有何差異,稱之科舉制度「復辟」,毫不為過。流風所及,各級學校、私人團體、機構、產業,也都爭相「考試取材」。近年來金融海嘯的衝擊嚴重,經濟低迷、失業率居高不下,人浮於事,一事難求,結果,為謀得一官半職,人人投入「考試」的行列,教師為謀得教職,全省「考」透透;為擔任公務人員,公務人員考試「無役不與」,考試已成全民運動。
考試在學校中盛行的狀況亦不遑多讓,老師採用考試來驗證教學結果、激勵學生學習、獎優汰劣、為升學作準備,因此,不僅日日考、科科考,甚至達到課課考的境地,例如就曾發生過一開學就考試,家長一狀告到教育部的案例,由是可知考試氾濫的嚴重性。學生為應付考試,每天「日以繼夜」、「夜以繼日」的讀、讀、讀,練習、練習又練習,犧牲了睡眠、犧牲了休閒、更犧牲了健康,這也是準備實施十二年國教,當「採計在校成績」議案被提出來,群起譁然的主要原因。現在採用「推甄」、「指考」入學,壓力已是如此的沉重,若「採計在校成績」,書包不知要沉重到何種地步,學生的健康要受到何種的戕害,這壓力豈是莘莘學子所能承擔?
每個家長期望自己的子女進入理想的學校就讀,為的不僅是希望未來前途光明,其間也有「光耀門楣」的虛榮心作祟,因此,只要有孩子升學,家庭就陷入「考試的夢魘」之中,「萬事莫若考試急」,一切都以孩子的考試著想,結果孩子甚麼事都不做,養成「飯來開口,茶來伸手」的習慣,不達考試目標誓不休。而當學生、家長選擇學校之時,學校對學生的選擇,也是煞費周章。自古以來,先聖先賢即有明訓: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,不亦樂乎」,因此,學校設計各種制度選取「英才」,早期追求入學機會的公平,「聯考」制度應運而生,但隨著「廣設高中大學」政策的推動,入學機會急遽增加,公平已不再是主要的訴求,「多元智慧、適性發展」成為風潮,因此,「多元入學方案」成為主流。然而,不管聯考也好、多元入學也好,考試仍然是入學的主要依據,考試的夢魘仍然揮之不去。
為減輕升學壓力,讓國中教學正常化,使參考書、模擬試卷在校園銷聲匿跡,十二年國教已悄悄地啟動。根據初步的規劃,103學年十二年國教上路時,約七成國中畢業生可以透過免試入學,將完全不採計在校成績,不過,如果要上特色高中(明星高中),仍然必須參加考試,顯然的,根深蒂固的「考試入學」觀念仍然無法全然去除。
從考試的歷史來看,政府舉辦的「公務人員考試」、「專技人員考試」以及民間機關行號所舉辦的「求才考試」,常有信度、效度的問題,以致經常有「考上者不能用、能用者考不上」之嘆。而學校的考試則有次數太多、題目太難、內容太廣的問題,以致造成參考書、模擬試卷氾濫、補習盛行、學生時間受到擠壓、健康受到戕害的後果。至於入學考試所造成的升學壓力、教學的不正常,更為大家所詬病。顯然的,考試並非萬靈丹,一試定終身的時代應已過去,也許大家應再想想,難道沒有比考試更好的辦法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