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點讓人相當驚訝:一般而言,善交際對健康的重要性不如大家的想像。對於子女較害羞的父母,或是擔心自己是否應該多出去與人互動的成人,這是一個好消息。
天性善於與人互動當然有好處,問題是社交能力評分較高的人,常會落入容易出現不健康行為的環境,而他們似乎也很享受當下的刺激。
若要發揮善交際的優點,同時減少風險,我們的研究顯示最好是慎選交往對象。懂得明智選擇的參與者,確實都能獲得長期的健康。不僅如此,在我們的研究中,比較內向的小孩長大後,往往擁有穩定的工作與友誼,這對健康與長壽同樣很有幫助。因此如果你不喜歡社交活動,又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,我們也認為沒有擔心的必要。
但如果你想要讓自己變得不那麼害羞,建立健康的友誼網絡呢?不妨依據我們的情感性溝通量表做評量,試著慢慢接受挑戰,一周出去認識一個新朋友,在互動過程中特別注意你釋放出去的情緒訊號。看看自我評量(情感交流能力)的內容,你會發現重點在非言語的溝通──肢體的碰觸、身體的動作、透過聲音表達感覺等。
務必學習將這些元素統合起來──試著想像兩種情形,一種是你與人互動時沒有情感性的溝通(僵硬地坐著、眼神很少與別人接觸、說話聲音單調),另一種情形則是流暢的溝通(坐著時很放鬆、眼神與人接觸、透過音調的變化表達對某件事的興趣、用點頭表達關切等),然後比較兩種情形下得到的反應有何不同。別人的正向反應會鼓勵你繼續努力,我們的研究顯示,即使剛開始不太順利,只要多加練習便能有很好的效果。練習與人互動,只算做到了一半,另一半是成為別人想要與你互動的人。
社交能力本身雖然無法影響壽命長短,但並不表示社交關係對健康不重要。相反地,個人是否善交際固然不是關鍵,社會連結卻很重要。舉例來說,女性參與者比男性長壽的原因很多,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社會方面的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