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時曾有人問我:「如果人生可以重來,你希望能重新經歷哪一個時段?」我毫不考慮地回答:「我希望能重新再過一次大學生活。」
因為在入大學前,我就極其清楚自己未來的定位,知道可以從學校教育中學習到什麼;清楚如何利用課餘時間爭取去一些單位實習,培養實幹能力,以便畢業後能是「工作等著我去選擇」,而非「如無頭蒼蠅般地到處去『求』工作」;也不曾放棄參與校園活動……
因此,我的大學生活過得十分幸福無憾─學習到了,也同時玩樂到了。
我一直認為這是上天厚待於我的「本事」,直到我自已做了母親,方才徹然領悟到,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一點「不一樣」的成就,不被視為「平庸之材」,完全是靠著我的父母許多看似「無為」卻是「有治」的教育。
父母對我的教育,也影響到我在教育自己孩子時的觀念─藏起自己對孩子的期待,不用「模具」去打造合乎「社會標準」樣式的「哈佛、清華、北大生」,而是用愛心、細心、耐心、寬心與信心,去相信「上帝給笨鳥也準備有一些矮樹枝」,天生我才必有用,世上沒有無用的「廢料」,什麼樣的東西都能派上或大或小的用場,總能在某些方面顯現出其特有的價值。
不畏懼「給了孩子快樂的童年,就會欠他一個『成功』的成年」;放寬心去耐心等待孩子能像一棵生長在深山野地的花或樹,自自然然從從容容的長大,或蔚然成蔭,或繽紛多姿;不假愛之名,去替他們施肥催長、修枝剪芽、抵擋風雨,讓他們去經歷風雨、經歷嚴寒與酷暑……
讓自己在「最安全」的傳統教育思維上轉個彎,去鬆開「應該」、「不准」、「不許」……捆綁孩子心靈手腳的枷鎖,讓孩子能按照自己的心志,以他自己的速度,去尋找到自己的人生「座標」,朝著或許平凡卻不平庸的理想人生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