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地震頻繁,「逃生包」成為熱門話題,我想起自家「逃生包」的故事。
三十幾年前,氣象和地震預報沒不夠發達,鄉下的資訊就更閉塞,常常人云亦云,稍有一點地震的風吹草動,大家只知奪命的往外逃,而且邊跑邊大喊「地震來了!」全村老幼聚在村頭的大空地,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狀況,面面相覷一臉茫然。但大多是誤傳,所以「集合」十分鐘後就各自散去,也不會追究是誰「謊報」。
畢竟,先跑先贏,沒地震當然最好。這種盲目的奔逃似慢慢變成自發的「防災演練」,既迅速又逼真。對我們小孩來說,這種「逃難」過程,比玩捉迷藏更刺激有趣,雖然大人們驚魂未定,我們可是開心得不得了。
彼時不但警覺性高,有備無患的觀念也很強。像是避難時準備的東西,也就是所謂的逃生包,家家都有準備,而且大家口耳相傳,都會打聽東家準備哪些東西,西家又有什麼新品,雖然不知何時才會派上用場,但準備了總沒錯。
媽媽當然不落人後,家裡的水壺隨時都裝滿水,幾口大水缸也裝滿了水。她說,如果被困住,也不怕沒水喝。媽媽的逃生包裡,則裝滿了蠟燭、火柴,還有乾糧,說是如果沒電了,黑鴉鴉的,有了蠟燭、火柴,就等於點燃希望。
問她為什麼不用手電筒?她說,蠟燭便宜,天冷時還可以取暖。媽媽說得有道理,但我也提醒她,我家是木造屋,屋頂是易燃的油毛氈,房子若是垮了,點燃蠟燭等於「身陷火窟」,可能躲過了地震,卻躲不了葬身火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