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讀文字工作者曾盈叡在貴報對拙文的評論,筆者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。喜的是文化建設工作引起了迴響,政府的施政需要民眾的參與、監督與建言,俾達到國父所說的「政府有能,人民有權」的理想境界,這是作為一個公僕的基本心願,相信也是民眾的希望。
憂的是大家總是把矛頭對準批評,卻欠缺自我責任的反思。以「文化節慶」來說,世界各國引以為都市再生的策略,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、英國的愛丁堡藝術節每年吸引大批的觀光人潮,帶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。一個良好的政策,為什麼到地方上操作時,產生了偏差,除了政府的責任,是不是民眾,尤其是文史工作者應該反思,為政府提供建言呢?
再以「地方文化館」而言,它來自於「社區總體營造」的理念,強調社區參與,文建會希望為地方提供一些可能,而館舍內容的強化、地方資源的發掘、認同感的建立,以及營運,更需要社區居民,尤其是地方文史工作者,一起努力去完成。
針對這些政策,文建會一直在檢討,為了促進「地方文化館」的效益,我們擬定指標進行檢視,引進相關資源,規畫主題式的輔導及人才培育。邱主委最近更密集至各地方訪視,廣徵各界意見。民主化的社會,我們傾聽多元的聲音,期待政府與民間建立合作夥伴關係,大家把文化建設當成共同的志業,一起努力!更期待大家提供具體的寶貴的建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