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記者張雅雯
肺癌不論在男、女死亡癌症排行榜,始終高居前兩名,因為肺癌的治療效果不好,患者的五年存活率,不到百分之十五,即使是可以接受開刀切除的早期患者,高達三成在五年內,會出現癌細胞轉移,因此死亡人數高居首位。
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彭瑞鵬表示,肺癌就其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,主要分為「小細胞肺癌」和「非小細胞肺癌」兩大類,台灣的小細胞肺癌患者約占百分之十二,這類癌細胞生長迅速,很快就會發生轉移,但是對化學及放射線治療有八成以上的反應率,因此小細胞癌患者適合全身性的化學治療為主,不過多數病例在兩年內可能復發。
另外百分之八十八則是非小細胞肺癌,又分為肺腺癌、鱗狀上皮細胞癌與大細胞癌三種類型,其中超過五成是肺腺癌,比例還有愈來愈高趨勢,約三成是麟狀上皮細胞癌、百分之五以下是大細胞癌。
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診斷時,仍可開刀的病例僅約四分之一,以往對這些無法開刀患者一律使用化學治療,但患者預後並不好,不過隨著標靶藥物出現,加上發現若有特定的生物標記|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有突變,對於標靶藥物的反應特別好,尤其台灣最大宗的肺腺癌患者,五成以上都有EGFR突變、女性比例更高,這類肺腺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的反應率可達七成,比接受化療的四成七反應率高出許多。
台北榮總胸腔部醫師、台灣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,目前健保第一線給付標靶藥「艾瑞莎」,但即使可適用標靶藥,平均服用九個月後也可能有抗藥性問題,可能要改用第二線標靶藥「得舒緩」或是改採化療。
然而若不是罹患肺腺癌、或沒有EGFR突變,陳育民表示,這類患者完全不建議使用標靶藥物,因為反應非常差,相較之下,使用化療還有二至三成的反應率,因此不能因標靶藥的副作用較小,就一定要使用,仍要看自己是否適合,這也是個人化治療的目的。
彭瑞鵬表示,若是屬於第一、二期以及部分第三期A的肺癌病患,以手術治療為原則,切除後得到的治療效果最好,五年存活率比沒有切除大幅提升。
然而,由於切除肺臟後會影響肺功能,所以手術前也會評估患者的肺功能狀態,是否適合做切除手術,包括年齡、其他器官功能等都要列入考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