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莉莎白.鮑溫一九七○年代是名重一時的英國女作家,後來聲名漸為人們淡忘。近年來女性主義興起,才又將她重提,開始重視她的作品。鮑溫的際遇大概跟家風有關,其父母及她早年的學校教育,都免不了將她塑造成冰冷的印象。她之所以不擅長與人公開交流往來,與她的地理環境有關;她是出生愛爾蘭的英國名流後裔。
鮑溫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,作品裡通常都有戰爭的主題,當然也免不了處理男女愛情的問題,特別是他們之間的感情緊張程度,鮑溫通常都會讓女主人翁解脫這樣的緊張關係,甚至因此面臨死亡。
到了晚期的作品如《白日之熱》,已漸形成明朗的風格,男女之愛已沖淡,而女主角生活環境裡所發生的戰爭也逐漸失去實際的影響作用,女主角已經對戰爭免疫了,「戰爭」成了白日的熱度,不過象徵而已。烽火中的佳人或許也已解脫戰爭對她的影響,像另部小說《七情俱淨》一樣,達到寧靜、溫柔的女性境界。
鮑溫寫《白日之熱》時,住在攝政公園附近的克勞倫斯街二號。戰爭的外在景況常讓她顛沛流離、居無定所,這間大概就算是她在倫敦的故居。她住在倫敦的時候常與布魯斯伯里藝術團體往來,藉此尋求她的團體歸屬,也和吳爾芙有密切交往,但對她的文學事業最有幫助的卻是蘿絲.麥考雷,就是她將鮑溫的小說介紹給出版社出版,終使她成名。
綜觀鮑溫一生的寫作生涯似乎沒有特別顯要之處,即使她有一些風流韻事流傳,卻也不影響她的婚姻生活。她的一切顯得那麼平靜、波紋不起,大概就是她特有的「冷印象」自然塑造成的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