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每天都要說話、寫字,但近來台灣有關語言、文字的話題特別多,先有學者與作家之間的台語文爭議;之後又因陸客來台引發的簡體字菜單問題,引發馬英九總統公開宣示定調。
台語文之爭,實在令人痛心且不敢苟同!學者在討論語文問題時,先不說論述內容是否合理,其發言無禮、態度粗暴的程度,就不是理性討論問題應有的表現。一再的對推動台灣文學有大功的文壇大師做人身攻擊,;而其所使用的抗議文字也不是用台語文書寫,其中還有簡體字。
語文是人的思想情感載具,台灣文學則是台灣精神的具體體現,透過歷來無數以中文寫成優美、深刻、感人的台灣文學篇章,傳達了多少愛鄉愛土的意念、讓多少人認識了台灣之美,進而鞏固了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識與熱愛。
台語文該不該推廣,個人的情緒性不值一哂,但相關政策則可以討論。台語文是以羅馬拼音字母呈現,如果要制定成為官方語言,欲進入教育體系,則茲事體大,僅文書轉換與學習負擔兩項,就耗時費力且需要龐大的經費,姑不論政府必須先依循序漸進的程序,才能著手進行相關做法。
語文的使用,除了官方政策決定,民間自動自發的推廣也是不能輕忽的力量。長年來,未見相關團體或號稱「愛台灣」媒體積極推廣台語文,可見台語文的使用有其一定的範圍與條件,主張使用台語文的個人與團體必須務實看待這些問題。激進的抗議不僅難以成事,反會模糊焦點,將語文問題扭曲成政治問題或意識形態之爭。
近來為迎接陸客而衍生的簡體字問題,日前馬英九總統指示,所有官方文書、宣傳資料、網站都不能使用簡體字,須使用正體中文。從國家立場,這個宣示是正確的,應該無庸爭議。現在才宣示,其實時機上還遲了一些,否則,不至於交通部觀光局的網站上都有簡體字網頁。
至於民間商家的廣告、菜單是否可以使用簡體字,政府則不宜強制規定。我們以任何國際品牌為例,其說明書各種語言文字紛呈,目的是讓顧客了解產品內容,創造市場,增加經濟效益,也是對使用不同語顧客的尊重,不必無限上綱到國家認同等層次。
基於兩岸情勢特殊,正體與簡體中文的確會觸動部分人民的敏感神經,商家在使用簡體字時,像「雞蛋海蠣餅」(蚵仔煎)這種名詞最好少用。否則,陸客來台,看到、聽到的全是習以為常的大陸表達方式,失去了出國旅遊體驗不同文化與民情風俗的新鮮感?
語言文字固然可以代表國家認同,但也是日常生活使用的溝通工具,正因其具有的廟堂象徵與庶民活動雙重意義,因此交織衍生出複雜的問題。但無論是政府與民間,看待語文問題仍必須視目的、場合、用途,平實理性討論,不要傷害、甚至違背語文所應具有的溝通表意功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