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德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個人自覺;品德也是一種由外而內的社會約制。
品德是對特定價值的接納與認同;品德也同時涉及價值判斷的歷程與結果。
品德是行動的準繩、生活的實踐,也是心境的建構、心靈的修為。
品德的表現,包括外顯的行動與內在的判斷,包括理性的思維與情感的認同,也包括「對普遍原則的公正堅持」與「對個別案例的關懷體諒」。
品德的範疇,兼涵以「獨善其身」、「無愧屋漏」為重心的「私德」,及從「普渡眾生」、「兼善天下」來著眼的「公德」。而其表現的場域,除了遍及個人、家庭、學校、社區、職場等「人自己」及「人與人」直接接觸的領域外,也包括社會中的「群際關係」,乃至「國與國」、「跨世代」、及「人與自然或人為環境」間的倫理關係。
天生的良知良能,開創了品德形成的根源;身心的成熟與發展,提供了品德成長的基礎;而後天的經驗與學習,則是形塑品德的契機。
品德的形成,來自嘗試錯誤、來自習慣養成、來自個人的經驗探索、來自對楷模典範的情意認同與行為模仿、來自對社會規範與習俗傳統的翕然風從,也來自理性思辨與省思辯證。
品德的形塑與學習,除了透過師長的諄諄教誨之外,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染、模仿,與各種無意的、非系統性的、非正規的學習。因此,除了學校課堂上正式課程的教導,和學校各項儀典活動等非正式課程的學習之外,學校情境布置與氣氛營造、師生互動、同儕互動與次級文化、親子互動、家庭與社區環境等,都構成助長品德學習的重要潛在課程。
品德與品德教育,都是複合的概念及多面向的歷程。
品德是個人生存最核心的素養,也是社會發展最關鍵的基礎。因應個人生活需求與社會發展願景,建構與時俱進的品德,是個人與社會最重要的「軟實力」。
在21世紀的「公民社會」裡,個人獨立自主的空間大幅增加,相對的,每個人為自己負責的需求也大幅提升。自主自律,成為個人品德修養上更重要的課題。而公民社會所強調的社區意識及公民參與,也需要每個人都能成為「有建設性的公民領袖」。
所謂「有建設性的公民領袖」,並不是要每個人都去做總統、縣市長、社區理事長,或大企業的董事長、總經理等;換句話說,「領袖」的角色,並不在於「職位」的獲取,而是在於「心態」的建構。一位有建設性的公民領袖,能事事主動積極、自主負責,時時敬業樂群、關懷社會與自然,並具有整體及前瞻的視野。能做到這些,那麼他不論身居何處、身處何境,都能無入而不自得;而不論他有怎樣的職位或身分,或僅是沒有任何頭銜的「升斗小民」,都能在社會上發揮重大的力量,成為鞏固社會發展的基石,進而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。
這些是我們對品德與品德教育的理念與願景。
在臺東,「端正品德的養成」是我們全體教育人員最大的共識之一。(另一項最大的共識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扎根。)我們曾以開放式的訪談,來了解老師們最在意學生在接受他們教導的期間,學到些什麼。儘管問題呈現的形式不盡相同,回答的措辭也各有千秋,但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老師(包括國中小及幼稚園教師,也包括班級導師、科任教師及兼行政職教師),都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,是自己最重要的任務,而看到學生能行為端正、進退有節,則是他們最大的欣慰與成就。至於教會學生多少知識,讓學生考出多高的成績,反倒是次要的考量。
在臺東,我們的縣長也在他的教育施政理念中開宗明義的揭櫫:要「重視人文品德教育,從小建立良善的價值觀、健康的人生觀及生命觀。」
在這樣的共識基礎下,我們努力健全家庭、學校和社區的力量,整合縣內縣外公私部門的資源,一起來推動品德教育,逐步實現我們的理念與願景。透過品德的陶養,我們希望為每一位生活在台東的人創造更幸福快樂、海闊天空的人生;也希望讓所有出身於台東的人,不論走到天涯海角,都能發展成一位「21世紀有建設性的公民領袖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