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非真正深入痛苦的核心,我將更晚或者永遠不察生命的真正價值,一種高於生命仍需堅奉的信念。世界再糟人心再壞,群魔亂舞的時代,勿要再增添一絲一毫言思與行的負累。世界的反射,只是集結了最多的人心,人心描摹著世界的模樣。世界愈是頹壞,愈要守住自己的方寸。
三十歲幾乎是每個人生的分水嶺!這之前的命運泰半不由自我,之後便該全然為自我負責,是一己形塑了自我生命的樣式。在我的童年以至青少年時期,那些個風雨飄搖的年歲,經歷了幾次家庭驟變,雖然我們深愛彼此,然唯有攜著我們各自的創傷,星散至各自的遠方。未久,外公外婆申請入住敬老院通過,他倆從此找著了安定的居所,同時也串起了這十多年以來院裡無數長者與我的緣。
兩年前,外公的一場大病,我曾日日夜夜往返於醫院的途中,見著無數被病魔摧攪的身心。在舉目無盡的老病死之間,痛苦剎時化為我的絕佳養分,我的心靈自其中沉穩堅強,彷彿整個靈魂自火底淨化,煥然新生。當時的我除了要拯救外公的念頭外無他,堅若磐石的念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。我戒斷一切肉食,爾後我看見外公身上降臨的無數奇蹟!最奇蹟者莫過在最危殆的關頭,反過來卻成為扭轉乾坤的契因。在同一年我甫才新婚,頓時全然體悟了當初悉達多太子放棄宮中榮華、手足摯愛等當下萬千心緒,只為尋找能夠解開眾生困頓的疑團,和提供眾人安然應對生活的千萬種處方,是那般堅定的求道之心。若非對眾生有著深切的愛,他所給予或捨棄的一切,都不再具有任何深刻的意義。
最難是藥石罔效,無論是肉體抑或心靈。全然可依循的唯有無論任何最壞的境遇,猶皆保持善念善行以及超越個體之愛的信念,外公以他的肉身向我展演了這個不敗真理。悉達多太子所給予的生命典範,穿透古今,早已為吾人鋪設好一條康莊大道,我們只需依著光,一步步走出我們自性的光明。
我在紀德的小說《窄門》裡重讀《聖經》馬太福音的一個章節:「你們要進窄門。因為引到滅亡,那門是寬的,路是大的,進去的人也多。引到永生,那門是窄的,路是小的,找著的人也少。」窄門是條困難重重的難行道,沿途一路的磨難險阻,必須一一斬妖除魔,獲致最終的寶藏,這寶藏便化作自我生命的能力。之於修行者來說,亦是經過高度的嚴格自律後,意外在自我的視界裡接通了天外的永恆秩序。永生並非是基於肉身的意義,而是指「自性」,於自己輾轉的靈魂、心靈之內,那最初的清淨之處。
外公作為我的前導,引領著我找著了通往那步向窄門的路徑。其中我尋獲了解開痛苦的靈藥,在有效幫助他者的同時,也一併療癒了我自己。而宇宙運行的秩序,無非就是己所不欲,勿施於他;反過來說也就是我想要世界如何對待我,我便如此對待全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