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台中市某國小學童以銅板繳班費,遭導師拒收事件,各大媒體炒得沸沸揚揚,但隔日學童父親到校向教師道歉,表示導師並沒有拒收,是孩子的姑姑誤會了。
導師也表示沒拒收,而且當時是說「如果換紙鈔的話,對方會覺得貼心又有禮貌」,並沒有說用銅板繳班費是「不禮貌」,可能跟家長溝通時說話錯誤,造成學生的姑姑誤解。
但事件澄清後,媒體卻冷處理,身為教育人員的筆者,真為導師抱屈。
國小導師經手代收的款項不勝枚舉,收款日期也因學生家境不一,得拉長為好幾天,這段期間教師負有保管之責,若學生都能足額繳交不必找零,並減少繳交銅板的數量,真的是很貼心的作法,因此導師對學生的話,是機會教育而非責難,可惜話被過度渲染、誤解了。
學童的姑姑認為導師拒收,使孩子心理受創,因而投訴媒體,但是否想過在投訴前,先與導師溝通,了解始末呢?如今誤會雖冰釋了,但導師的心理是否也受傷了?任何人都不喜歡被誤解,何況是被如此的大陣仗「伺候」過。
媒體報導社會發生的所有事件,是可以被理解,但若內容是與真相有出入、是有誤會,也該做到即時更正,甚至向當事人道歉,否則事件是落幕了,但傷害卻深深烙印下了。
李學(嘉義市/教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