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少子化嚴重,招生缺額一路攀升,九十八學年已增至六千八百零二人,所謂「東倒西歪,南傾北頹」現象早就蔓延,五年後人口將負成長,更衝擊學校學生來源;而今年大學新鮮人出生年度為民國八十二年,該年出生人口為三十二萬五千六百多人,但九十二年出生人口降至二十二萬七千多人,也就是說,到一百一十學年度,大學生源較現在短缺九萬八千多人。
生源短缺影響最大的是新興偏遠地區的私立大學,私大的活路在哪?馬總統十一日在佛光大學與學生對話時,明白的告訴同學,國際生源流入和教育國際化,能為大學紓解招生壓力。
人才流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資產,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(IIE)資料顯示,二○○八至○九年約有六十七萬名國際學生在美就讀,較前一年成長百分之八;又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去年統計,紐西蘭的國際學生人數逐年增加,約占所有高等教育學生的百分之二十四點四,而澳洲、瑞士也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,英國、奧地利約百分之二十,這些國家都積極推動大學教育國際化。
而我國在九十九學年,約有兩萬一千三百多名留華學生,約只占大專院校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一點五九,大學教育國際化明顯不足,馬總統十一日也表示,希望到二○二○年時,留華學生數能達到百分之十,屆時外籍學生數估計將增加至十三萬人,年度生源估計可增加十萬八千人,應可彌補生源缺口。
世界化的校園已是大學永續發展最好的出路,馬總統既已宣示國際生源流入和教育國際化,希望相關單位除了開放陸生,能盡速制定招收國際學生方案,包括如何健全高教體制、建立大學特色,並提供外籍學生就學誘因,例如簡化入學程序和選校選課程序、充實硬體設施、訂定獎補助辦法、營造友善校園文化、改進就學簽證、食衣住行、健康保險、跨文化適應等配套與協助措施。
如此,不僅能吸引國際學生就讀,紓解生源不足壓力,更能塑造台灣國際形象。
徐明珠(宜縣礁溪/助理教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