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路多車輛增 不利大眾運輸與節能減碳 油價若飆漲影響貨運 衝擊經濟 交通政策思維應改變
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警告,由於彰雲地區地層下陷嚴重,地下水超抽問題若不解決,高鐵撐不過十年,但地層下陷不只是農業抽水,必須從產業結構著手「整合治水」,將召集各部會開會,在查井、封井及節水回收作出政策指示,並研擬高鐵周邊(三公里)建築「重量管制」方案,避免地盤下陷,以搶救高鐵。
高鐵形成台灣西部一日生活圈,為民眾帶來極大便利,如今地層下陷問題嚴重,面臨存亡,而且也影響台灣的鐵路運輸網建設,衝擊不可謂不大。
正如李主委所說,高鐵下陷是引爆點,地層下陷嚴重會使糧食、排水都出問題,也引發台灣是否適合發展鐵路運輸(特別是高速鐵路)的疑慮。
馬總統日前參加國道一號頭屋交流道的動土典禮,稱讚地方官員致力推動交通發展,有助於發展地方。
據媒體報導,國道一號通車三十三年來,交流道增加了一倍,有學者批評,交流道不斷增加,是因地方政治人物為了做政績,不斷向中央要求開設所致;而交流道過多,會影響交通安全,因為上下交流道的車輛容易回堵,交流道之間的距離愈來愈近,不僅影響車速,也增加車輛交會,加重安全威脅。
我覺得,除了學者的批評,還有一點很重要,那就是政府在推廣交通聯絡網的建設,似乎一直以公路為主,鐵路等大眾運輸系統為輔。
除了國道一號的交流道不斷增加,近十餘年來台灣更建了各種大小國道,特別是東到西的橫向快速道路,更是多不勝數。
大量興建公路雖然交通變得便捷,但政府並沒有限制私家車、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發展,結果反而變成公路愈四通八達,地方城市與鄉村的大眾運輸系統愈做不起來,民眾仰賴私家車代步的情況愈嚴重,並使節能減碳效果打折扣。
日前交通部研究報告發現,大台北之外其他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使用率偏低,其實就是交通政策所導致。
日本在上世紀七○年代石油危機後,決心發展鐵路系統,如今日本人可從任何車站上車,靠鐵路抵達全日本任何角落。
為什麼日本選擇發展鐵路?因為九成以上天然資源靠進口的日本,知道石油遲早有用完的一天,如果交通太過仰賴汽油發動的車輛,當石油價格飆高或油源告罄時,公路運輸網絡等於癱瘓,如果有靠電力運轉的鐵路網,將能彌補缺口。
台灣正好相反,過分偏重公路而忽略鐵路,雖然都市發展捷運,但捷運以客運為主,無法運輸貨物,國際財經專家預測將來油價會飆過兩百美元,若真的如此,到時貨物運輸業恐怕將因成本過高紛紛倒閉,當貨物無法順利運輸時,將嚴重影響民生物資運送與經濟發展。
政府似乎沒考慮可能的衝擊,繼續以公路發展為主,且為了滿足地方政客的需求,不斷開出新的公路建設支票,表面上、短時間看起來好像便民了,但長遠來看,經濟遲早得承受高油價對運輸的衝擊。
雖然台灣地層下陷影響鐵路建設,但我認為還是要發展,除了交通單位能改變政策思維,也不能再以政治為考量,防止地層下陷的跨部會政策指示,及工程會的方案,必須落實執行,以建構綷密安全的鐵路網。
流風(台北市/文字工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