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化劑風暴持續擴大,有毒物科專家批評,政府在三聚氰胺事件後成立的「食品藥物管理局」,其人手和預算都嚴重不足,是個騙局。我認為,這種說法顯然有失公允。
食管局是整併原有之食品衛生處、藥政處、藥物食品檢驗局、及管制藥品管理局等四個單位,應有組織及業務需要的考量;況且,DEHP毒物是工業用原料,管理單位是環保署,本來就不該出現在食品中,此次能被揭發,是因一名食管局技正的盡職負責的。
因此,質疑食管局人力、預算太少,無法有效為民眾健康把關,猶如治水,不從上游源頭管制汙染源,卻責備下游河川整治不力,思維不應本末倒置。
專家應該質疑的是,為何環保署曾兩度要將DEHP改列為第一類毒物,卻因「特定立委及塑膠公會」阻力,最後無疾而終,導致塑化劑無法納入有效追蹤管理,使民眾多吃了幾年塑毒。
曾幾何時,台灣的專家、學者、立委、名嘴等言論大都如此,缺乏知識分子的邏輯思考,正確的仗義執言。
食品中有塑化劑,或許與食管局的人力、預算多寡有關,但只是食品管理檢驗的一部分,而環保署應作為卻不作為,決策延宕的結果,使塑化劑無法追蹤管理,讓國人無辜受害多年,才是關鍵。
蔡木章(台中市/醫院營養專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