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便利開車族 市庫卻短收 停車秩序恐混亂 逆節能減碳而行 無益社會的政策 應該喊停
台北市七月起將在部分路段試辦周六停車不收費。媒體報導,開車族聞訊都認為正確,甚至表示,根本就不需要試辦,應該直接辦理。
可是,這不過是既得利益者的說法,北市府不應只考慮郝市長競選時的政見、議員的質詢,甚至討好某一族群,必須顧慮其他面向。
例如北市府每年將短收一億三千萬元,這些錢用於建設、社福,能造福多少人?而且停車免費,可能造成停車秩序混亂。
特別是,這恐會使節能減碳淪為空談,因為,開車族會認為周末開車的成本降低,而增加開車進市區的頻率,提高車輛使用率隨之而來的是增加汽油使用率、二氧化碳排放量及潛在車禍風險,也使大眾運輸系統使用率降低。
在全球暖化的今天,各國推行任何公共政策都考慮到碳排放問題,但北市府逆其道而行,推出可能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,且不利大眾運輸系統發展的「便民」政策;英國和新加坡對車輛進入首都市區有非常嚴苛的規定,如額外收碳排放稅等,為的是抑制進入市區車輛的數量。
因此,周六免費停車除了對開車族有利,實在對國家社會有什麼公共利益,北市府該做的是,像課徵香菸健康捐般,全面提高汽機車停放費用,藉提高價格抑制數量,使開車族放棄開車改搭大眾運輸系統,不但平日上班時間針對容易壅塞路段(如敦化南路經常並排甚至三排停車,違規情況相當誇張),調高停車收費,周六不該停車免費,反而該提高收費,以抑制車輛數量。
而且,可將調高停車費的盈餘補貼大眾運輸系統(或計程車),以降低大眾運輸費用,可擴大大眾運輸系統規模,更能節能減碳,一舉數得。
北市周六停車免費,報載高雄市和台中市不跟進,其他各都會區也不該施行,反而應該提高停車收費費,壓制私家車輛上路,就能有效節能減碳,如果官方不斷高喊節能減碳,卻在許多工業與民生政策上頻頻放水,罔顧群體的公共利益,實在讓人擔心台灣未來所必須承受的氣候災難,盼望類似無益社會發展的公共政策能喊停。
可流(台北市/文字工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