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北基聯合申請入學放榜,媒體從建中、北一女或成功高中的加分條件分析,發現加分的多數學生僅加一至兩分,而且是體適能或擔任幹部,使用競賽成績加分的考生仍是少數,而且錄取學生多數還是靠成績。
多數考生還是靠真槍實彈硬拚,意味原本希望學生能五育均衡的教育理念,只放在供桌上,在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多年後,鼓勵學生從國中多元發展的各項加分條件,似乎並沒有發揮作用,依然是「智育獨大」。
這個現象證明所謂多元入學禁不起考驗,家長還是難相信「會玩的孩子更會念書」,甭談要推翻「唯有讀書高」觀念,就算媒體不斷報導許多基測、聯測滿級分的考生,都不補習,但也無法令家長放心讓孩子參與社團活動,或發展體育項目。
近年來教育部推動從國中到高中發展體適能,並將體適能測驗成績納入聯測加分項目,或大學推薦申請條件,筆者也一直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小跑操場兩圈,或拉單槓、做仰臥起坐、伏地挺身等,期能在每學期的體適能測驗得到較好成績,有利申請高中或大學。
但是成效不理想,原因是學生下課要參加輔導課或上補習班,寧可利用下課時間補眠或和同學聊天。
大家都認同「體力即國力」,也知道多運動有助抗壓,及增加學習效率,但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,如今看到明星高中的加分條件中,體適能成績無法發揮功效,恐怕更難說服學生與家長,撥點時間做簡單的運動。
教育部推動體適能項目已有相當時間,也不斷檢視各校實施成效,並要求「體力不佳」的學校,加強輔導學生運動,不過,學生與家長擔心影響功課,常有爭議。
筆者建議教育部國教司、高教司與體育司,應該協調提高體適能加分條件,除以更大的誘因鼓勵學生與家長改變觀念,也能改變明星學校以成績取士現象,使多元入學成為真正的多元,更讓錄取學生多元。
何瑋(苗栗市/教育人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