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報載中研院公布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,特聘研究員朱敬一表示,目前教學研究人才及設備難以擴充的原因,主要卡在薪資和設備採購,例如教授薪資,不但比美英日韓香港低,甚至比本國的國小、高中老師還不如,整個職涯所得換算下來,少了一千萬元,建議各校盡速實施彈薪制度,提高大學教授薪水。
教授薪資不如國小老師,實在令人驚訝。
不過,細看分析內容,是以國小、高中老師最高薪資加一次退休金計算,大學教授採計的入行年齡是三十歲或三十五歲,而一般而言,國小老師二十四歲,其中有時間差。
而且,雖然新進大學教授的聘用年齡已遞延,不過,近年來因少子化,國小老師正式員額大減,台灣流浪教師有好幾萬人,三十歲能成為正式教師已是萬幸,還要保佑不因超額,而被請出學校,而且能找到正式教職的年齡,可能會愈來愈高,中研院恐怕高估了國小老師的就職期。
其次,國小老師領的是死薪水,本薪之外再無副業可創造收入,大學教授不然,除了本薪還有碩博士生論文指導費、口試費,國科會研究經費補助,各級政府機關與私人民間企業委託的研究費,在外掛名顧問、董事的車馬費,演講與寫書出版費,還有特殊專利的延伸性利益(有教授拿研究成果登記私人專利,開公司或和企業合資賺錢)。
所以,教授薪資總所得也許真的不比國小老師多,但副業收入及社會聲望所帶來的資本利得,卻是國小老師遠遠不能及。
此外,台灣大學教授也許和美日等國相比,明目所得是低,但台灣平均稅負百分之十四,比起美日低很多,加上物價影響,可支配所得不比美日等國少。
我以為,中研院不是不能替大學教授爭取高薪,但如果一個國家最高水準的研究單位,卻端出這種水準的建議書,想要說服民眾或政府,會讓人覺得,大學教授的薪資恐怕太高了。
盼望中研院能秉持免於價值涉入的態度,客觀進行研究分析,而不是選擇性地只挑對自己有利的證據說話,對自己不利的卻藏起來,這種研究態度恐怕連大學生的期末報告都不如。
禹嶲(新北市/教育工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