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報新莊訊】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創院院長、現年八十二歲的德國籍神父孫志文教授,投身兩岸高等教育長達四十六年,除帶動台灣外語教學的改革外,並針對台灣填鴨教育制度提出許多發人省思的建言。輔大為了推動孫神父的「精神傳襲計畫」,兩年來彙整他的著作、翻譯,並於十五日舉行《孫志文教授著作精選集暨感恩專輯》發表會。
孫志文教授一九二九年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一個小鎮,勤勉好學,中學時代學習英文、西班牙文、拉丁文和法文等多種外語,一九五二年加入天主教「聖言會」,六年後晉鐸為神父。一九六○年前往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進修,取得文學碩士學位,也獲喬治城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。
一九六三年天主教輔仁大學在台復校,聖言會在一九六五年派遣孫神父到輔大任教,開始他在台灣的教育生涯,教授課程主要為德語、德國文學、英語及語言學,並於一九八○年創立台灣第一所外國語文學院。
孫志文神父在輔大任教二十三年後,一九八七年前往中國大陸北京師範大學等機構任教,同樣長達二十三年。孫神父去年六月返台,定居輔大教會。雖然孫神父因健康狀況欠佳而離開教職,但仍繼續與師生互動,持續學術研究。
孫神父初到台灣,就對台灣學生從小學到大學,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,只會背誦考試,偏重片斷知識的傳授,相當憂心,尤其看到大學生受了六年英文教育,還無法開口說英文,上一個月的課,竟沒有學生發問,讓他相當訝異。因此,孫神父從三十年前即針對教育根本問題,持續寫文章提出他的見解和建言,包括外語教學方法的改革、全人教育等,發揮深遠的影響力。
為推動孫神父的「精神傳襲計畫」,輔大外語學院花了近兩年時間,翻譯孫神父的文章,並出版共五十六篇的《孫志文教授著作精選集暨感恩專輯》,上卷著作從哲學、文化、教育、道德、基督宗教到語言學、文學及外語(英、德文)教學等,下卷為「感恩專輯」,收錄孫神父的學生研究他的論文、感恩回顧等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