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月五日是「世界環境日」,《環境教育法》也在當天正式實施,未來從小學生到總統,都要上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,政府首長參加環保活動,各縣市也分別舉辦活動,及宣布配合措施,看到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煞有其事的「重視」 環保,但是從「落實」角度來看,台灣的環保是「知易行難」。
筆者早在二十年前,就曾被指派到國立台灣師大環境科教中心參加「環保研習」,有一位教授在第一節課,就直指台灣的環保問題在「多說少做」,也就是說,大人給的下一代環保概念大都是「知」,孩子的「行」卻處在被動的「考」與「獎」;二十年後的今天,似乎依然故我,環保教育還在「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」打轉,難怪台灣環境教育的成果,遠不如先進國家。
看到環保人士的「反六輕」、「反巨蛋」訴求,高喊「以土地為師,青年學子反石化擴張,爭世代正義」,但環保人士及學子、名嘴、學者等,有多少人可曾身體力行「節能減碳」?他們自詡對環保問題「明察秋毫」,但實際上卻「不見輿薪」,環保正義之士「不切實際」的環保訴求,或許就是今天台灣環保工作舉步維艱的關鍵。
台北市長郝龍斌在環保署長任內的「限塑政策」功敗垂成,如果「限塑政策」是最基本的環保實踐,為什麼當年朝野政黨與學者,甚至輿論都不支持?說穿了是為了選票,當師長動輒把「舉手之勞做環保」天天掛在嘴邊、可以拒免洗碗筷時,為什麼卻不能「拒塑膠袋於千里之外」?
所以學校的「環境教育、向下扎根」,與其行禮如儀的要求容入「教學」與編列大筆預算投入「活動」,不如「多做少說」,師生在每天生活中身體力行做環保,才能推廣、落實環保教育。
林泉利(新北市/教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