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大校長希望畢業生不要太計較薪水、上班時間等,的確,如果是勞動環境良好,這是初入職場新鮮人應有的態度,但是現今台灣的勞動環境日益惡化,過勞死頻傳、非典型工作充斥等,雖然勞工團體要求勞委會硬起來,不過,勞委會似乎並沒有大動作。
為什麼台灣勞動環境惡化,勞委會等相關單位卻不管?表面的理由是,勞委會人手不足、過勞認定困難,及雇主有意鑽法律漏洞難防堵,但實際理由是政府怕介入改善勞動環境,會逼得廠商出走,造成產業空洞化。
這就應深入探究,是什麼樣的產業結構,讓政府不敢硬起來,反而默許企業主剝削勞工?
台灣到今天依舊靠「勞力密集」作為核心產業,即便是電子代工業,也只是靠「大才小用」(碩博士生作電子代工)和「相對低薪」,在國際勞動市場中分一杯羹,只要其他國家複製台灣的產業鏈,祭出更低的薪資與土地成本、稅賦補貼,就能吸引企業。
然而,勞力密集產業轉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國家,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型態,台灣已壟斷勞力密集產業太久,卻不願放手,也不思考升級轉型,產業結構繼續以壓低成本,爭取訂單與獲利,結果是勞工薪資無法成長,甚至一個人要當兩三個人用。
台灣的勞工真可憐,明明是企業主和政府不長進,不投資研發與發展品牌,不輔導產業升級轉型,沉溺在毛利日薄的夕陽產業中,卻要勞工賠上人生幫助撐住GDP成長;更可悲的是,政府主導的過勞致死等工殤、職業傷害還從嚴認定,難怪新聞報導,有八成的大學畢業生想出國工作。
孔子說,「古子學者為人,今之學者為己」,把學者換成企業家,說法也成立。過去的企業家是為了造福社會、大眾而創業,因為產品好贏得好評而致富,如今的企業家只是將本逐利,只想怎樣節省成本創造獲利,難怪台灣會發生富豪人口密度世界第八,卻貧富差距日益嚴重,且過勞死不斷的兩極化現象。
如果政府繼續放任企業剝削勞工,企業繼續殺雞取卵,過不了多久,台灣的產業就會因找不到優秀人才,而像日本企業一樣開始崩解,到時想救都來不及,倒楣的還是企業主。
仁言(新北市/勞動研究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