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氣好轉 大畢生起薪反更低 影響職涯成敗、製造不平等 年輕勞動力被剝削 政府須正視
進入六月畢業季,據兩家人力銀行研究報告指出,今年社會新鮮人的期望起薪分別為兩萬八千五百元、兩萬七千六百元,但企業主願意支付的起薪,分別只有兩萬三千六百元與兩萬四千一百元,落差在四千元左右。
雖然人力銀行與台大校長李嗣涔都勸勉社會新鮮人,不要太在意薪水與上班時間,應以積極工作態度贏得企業主認同,我也認為,如果社會新鮮人明確了解自己生涯規畫,的確不用太在意第一份薪水多寡,就當作鍛鍊,不過,這不能作為企業起薪過低的藉口。
因為,社會新鮮人和雇主對起薪認知有落差,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,特別是起薪創八年新低。
筆者十三年前大學畢業時,台灣遭網路泡沫化衝擊,景氣備受影響,然而,當年大學畢業生普遍起薪仍有兩萬八千元,如今起薪不但沒有跟景氣復甦成長,反而下滑,更因為通膨而使實質薪資大幅縮水,企業的解釋不外乎景氣並沒有想像的好,大學生供過於求等。
如果是前兩年受金融風暴影響,景氣不好,的確可作為起薪低的理由,但政府公布去年經濟大幅成長百分之十,各種指標都反映企業有獲利,可是不但沒反映在社會新鮮人起薪上,甚至沒有反映在受薪人員薪水上,可見,景氣沒有想像的好是藉口,而是有更深層的理由。
這個理由就是「全球化」下的勞動套利競爭日趨嚴峻,日前《天下雜誌》的調查指出,台灣的平均薪資是大陸的三點五倍,提醒台灣受薪階級應注意大陸的競爭,提升自我競爭力,免得薪資水準不保。
美國紐約大學社會與文化分析系教授安德魯.羅斯在著作《當產業都外移中國之後》指出,台灣企業主近年來,將大陸員工的低薪當作不調漲台灣勞工薪水的威脅手法,但實際上,大陸勞工近年的薪資大幅提升,同樣的白領工作,兩岸的薪資差距愈來愈小,而對比大陸員工愛跳槽、不愛加班及不夠忠誠,其實台灣勞工應獲得更高的薪資,但企業主為了更多利潤,將薪水當作成本(而非投資)嚴格管控,獲利也不加薪,以至於近十餘年來台灣經濟雖都成長,但薪水卻回到十三年前的水準。
李校長與人力銀行勉勵畢業生不要太在乎薪水,但也不能不提醒他們要從集體、宏觀的角度,了解薪資水準偏低的問題,台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在社會系畢業典禮致詞時,就提到「我們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,不可能獨善其身,我們要了解是那些集體性的力量,在塑造我們的人生境遇。當你賣力工作卻不順遂時,不是勸自己、不是聽李校長的話,不要計較工作時間和薪水,而是能夠體察到,像性別分工、升遷制度,勞動法令和市場競爭邏輯這些集體性的力量,如何影響我們職業生涯的成功失敗」。
年輕人應該知道,這些集體性的力量,會製造不平等的世界秩序,有人的生命是包金又包銀,有人生命不值錢,有些人群因受到不合理對待而受苦受難。年輕人應該提高對社會不平等的敏感度,才能準確掌握自己的狀況是否合理,而不致被企業主剝削。
青年貧窮化益發嚴重,甚至高學歷愈來愈不能保障薪資,因為在社會主控階級聯合下,從各方面打壓與剝削年輕勞動力,如果政府不能幫助年輕人,爭取高起薪與保障就業,未來社會恐將更動盪。
日本兵庫縣大學教授中野雅至認為,維持社會的穩定發展,不能只看市場原則,也要考慮社會規範(公平正義),政府應保障人民能自由公正地從事經濟活動,建立良好的職場環境,例如嚴格規定非典型就業,提供失業者輔導就業的幫助,提高最低基本薪資,防止非法責任制與低薪等不當的剝削。
政府雖不能干涉企業的薪資,但必須從社會安定角度思考,擬定對策協助年輕人獲得良好職場環境。
王訪真(台北市/文字工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