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講義--肝衰弱 肝臟移植可救命

陳梓泓 |2006.08.10
660觀看次
字級

B型與C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酒精性肝炎,是台灣肝炎盛行主要原因,同時也是導致目前台灣肝癌高發生率的主要禍因。

目前治療肝癌仍以手術切除為主,切除腫瘤病患有四成機會治癒,但仍有六成病患會復發。國內肝癌病患多同時罹患病毒性肝炎與肝硬化,以致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治療。但肝臟移植是目前救治肝臟衰竭病患及部分肝癌病患最可行的方法,也幾乎是唯一方法。

肝臟移植的發展,在歐美已是成熟而例行的治療法,在台灣也發展近三十年。根據中央健保局的存活率統計顯示,台灣肝臟移植三個月、一年及三年存活率,依序為百分之九十一、百分之八十五、百分之八十二,相當於美國水準。

任何原因造成的肝硬化合併反覆發作之併發症,例如嚴重腹水、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、漸進性黃膽、肝昏迷等肝衰竭現象,以及猛爆性肝炎、小型肝癌(單一腫瘤小於五公分,或是多發性腫瘤數目不超過四個,且總和不大於六點五公分)無法手術切除時,皆適用肝臟移植。

當病患有上述狀況時,應至合格肝臟移植醫院,由肝臟移植合格外科醫師進行評估。若經評估後認定適合接受移植治療,醫師會將病患資料送至健保局審核,以獲得健保給付,並於登錄中心登錄以等待適合捐贈肝臟,或由五等親內之親屬捐贈部分肝臟進行肝臟分割移植。

整個肝臟移植手術過程主要分二大部分,一是自捐贈者身上摘取肝臟並加以整修,二是摘除受贈者病肝及植入新肝,全程約需六至十小時。手術成功率雖高,但並不意味是一項簡單而危險性低的手術。

由於接受此項手術的病患多為肝臟衰竭病患,身體狀況已不佳,再加上手術及麻醉時間長,危險性自然高出許多。

手術後,一旦過了危險期,病患的肝功能將逐漸恢復正常,除了須長期追蹤、服用抗排斥藥物外,也應注意避免感染。

美國統計肝移植成功的病患中,有近百分之七十五的病患能再度獨立生活,不需仰賴家人照顧,且其中近半數甚至能再度工作。

由於受到傳統文化影響,國內器官捐贈風氣並不普遍,大部分肝臟衰竭病患無法獲得肝臟移植。如何增加肝臟移植的機會,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。近年來,器官捐贈的觀念在各方努力推廣下,已漸漸能為大眾接受;衛生署在九十三年核准十四家醫院成立「器捐勸募中心」(OPO)。
 
此外,衛生署也提供捐贈家屬喪葬補助費,皆是希望能增加捐贈器官數量,相信不久後,肝臟移植手術能造福更多病患。
(本文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一般外科醫師)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