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媒體對塑化劑問題多有討論之際,文學與評論圈也對成大副教授蔣為文抗議作家黃春明事件多所討論,諸如來自福建泉漳地區的方言,究竟是否可以稱為台文,還是該改回閩南語,甚至是回溯稱為河洛話,台文是否該發展出自己的專屬文字書寫系統,若應該,應採羅馬拼音還是漢字系統等,甚至還有人將問題拉到福佬人與大漢沙文主義,國民黨政權統治的合法性等。
這些已有很多學者專家撰文探討,不再贅言,我想探討的是,在我看過連日對國語與台語文之爭的文章,及陶子感嘆大學生中文退化後,覺得有一個根本而關鍵的部分被忽略了,就是今天台灣語文教育的問題未必是教國語(或稱普通話)還是台語(或稱河洛話),而是教學方法根本就錯了,所以應回到語文教育看問題。
以個人淺見,如果依現階段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方式,就算把國語換掉,讓台語成為正式官方語言,並且落實到教育傳授,也無法解決國人語文能力衰退。
今天台灣還使用填鴨背課文方式傳授語文,語文課程還是獨尊修辭美學(文學),而輕忽語言的溝通與表意、論述、邏輯思考功能,因而學生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語文理解與表述,及與人溝通,這是對台灣未來發展影響更深遠的大事。
國語與台語文之爭,美其名是主權或文學主體性之爭,說穿了是國族認同之爭,語文國族論者各自端著自己信奉的語言正統,和另外的系統抗爭,卻忽略了國人的語言文字使用、理解能力,在錯誤的教育制度下已愈來愈衰弱,如果教育方式不改革,後果實在難以想像。
但語言教育的改變,並不是增加時數或提高文言文比例,而是要讓學生能充分掌握語文的功能與使用方式,那麼就算同時要學國語、台語文、客語甚至外文,都不是問題,也不會有黃春明所說的增加學生負擔問題。
台灣的語文教育問題的關鍵,在於錯誤的教學方法,才會產生許多是非,讓語文的歸語文,讓國民學會使用,能溝通與表意,別再有無謂之爭了。
真坊(新北市/文史工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