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黃春明演講被成大副教授蔣為文嗆聲之事,至今餘波蕩漾,令人感慨。
語文的使用是傳情達意,文學創作是反映人生,而學術研究是在詮釋與解釋過程中,系統化論析主題的來龍去脈與是非對錯。
所以,蔣老師高舉牌子向黃老師抗議,在民主國家應屬常態,然而從雙方事後的對話內容與事態發展看來,似乎並非屬創作討論或學術論辯,使得抗議淪為口水戰。
文字是活的,也是生活的,長期約定俗成或集體創新,使得文字變得更有趣活潑,年輕世代的火星文,看起來很KUSO,一度被批為惡搞,然而年輕世代卻不亦樂乎,一旦習慣成自然,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;不少英文與日語也就是因大家習以為常,成為我們語言文字的外來字。
也就是說,目前網路流行的文字,在大量使用與跨際交流下,會出現新的文字,主要是能讓交流的雙方了解意思。
愛護本土語言,發揚光大,沒什麼不對,讓後代子孫能了解前輩生活與文化之美,更是功德一件,可是,是否要把本土言語視為唯一真理或唯一代表?這個「唯我獨尊」的心態與作法,很容易圈禁自己,不與他人或他種文化溝通與交流,有可能陷入自我閉鎖。
研究文字言語、關懷本土語言發展,可抱持開闊與包容的心態,和各種語言文字對談、交流,在過程中讓更多人欣賞到本土語言的美與意境,如此對談豈不更吸引人?
小時候看布袋戲,覺得台詞有趣,讓人對故事中的忠孝節義感動,及長欣賞平劇,唱腔與道白也教忠教孝,這都是我們的文化傳統,不論用何種語言或文字都能把我們的心思綁住,那顆旁通統貫的心,不就是眾人都在感受與感動的心嗎?所以,何必讓語言文字限制了活潑的心呢?別忘了得意忘象、得魚忘筌的瀟灑自在啊!
孔令信(台北市/副教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