備受矚目的「山水合璧—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」,將於六月一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展出開幕式。這不僅是一幅名畫的悲歡離合傳奇,也不僅是一項咫尺天涯的文化重逢,而是兩岸走過千山萬水的縮影,更是兩岸六十年隔海分離的折射,畫將在台灣故宮合璧。
「富春山居圖」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,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晚年的代表作,到今天有六百六十年歷史。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,他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。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,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;前段較小,經過修補後稱「剩山圖」,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;後段畫幅較長,稱「無用師卷」,藏台北故宮博物院。
去年三月中共人大會議閉幕時,大陸總理溫家寶以「富春山居圖」為比喻,希望兩岸早日由分走向合。於是一幅畫、兩段命運,如今在台北合璧,文化盛事。
兩岸的現況,就像這斷成兩截的「富春山居圖」,經戰火的焚燒而分裂成大小不一的兩段,分屬兩邊管轄,如今畫都能失散三百多年後合璧,兩岸不能在分裂六十多年後合作嗎?「合璧」不是統一,因為「富春山居圖」年代久遠,僅展至七月三十一日,然後「剩山圖」還是要回到浙江省博物館,但是象徵兩岸已經從敵對關係走向「建立互信,求同存異」。本來此次展出問題層出不窮,包括敏感的名義問題,但是終能「擱置爭議」,即將開幕,達成「追求雙贏」的結果。
名畫在台北合璧展出,正是馬總統上任三年來,兩岸獲得和平與互利,雙方皆表現善意與尊重的縮影;不僅是兩岸人民所樂見,也為國際社會所稱道。兩岸所以能如此快速的發展,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雙方的自制,明白在交往中必須「正視現實,擱置爭議」;若一直在名稱等事項上計較,終將一事無成。過去三年來,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,以「九二共識」為基礎,秉持「對等、尊嚴、互惠」的原則,三年內簽了十五個協議,給台灣社會帶來顯著改變,包括陸客來台人數、觀光客人數、觀光旅遊業收益都屢創新高,而此次的「山水合璧—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」,則更證明兩岸只有在「正視現實,擱置爭議」下,才能雙贏。
一幅名畫的背後,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,一幅畫的滄桑其實是兩岸的縮影,斷裂兩半的三百年悲歡離合,分隔兩地的六十年咫尺天涯,如今走過千山萬水,名畫合璧,兩岸合作;讓人體會到與其在統獨議題上做無謂的爭辯,不如將目標定在和平發展,共創雙贏。
吳洪裕在臨死前下令將「富春山居圖」焚燒殉葬;當年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合葬昭陵,也有王羲之的《蘭亭序》殉葬,這些都是自私的行為。唯有不以政黨的私心和選舉的輸贏為念,大公無私以人民的幸福為要,追求和諧,創造雙贏,這才是名畫合璧展出帶來的啟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