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報台北訊】台灣參與研發、用於驗證宇宙大爆炸的太空磁譜儀,日前成功由美國太空梭「奮進號」放上太空。電子系統主持人、台灣科學家荊溪暠表示,儀器運作一切順利,未來台灣有希望爭取在亞洲設置的監控中心。
將要除役的「奮進號」日前最後一次升空,任務之一就是把台灣參與研發的「太空磁譜儀」(AMS)粒子探測器放上國際太空站。AMS計畫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、中央研究院院士丁肇中主持,結合包括台灣在內的十六國科學家之力,目的是搜索宇宙中的射線粒子,以尋找黑暗物質和反物質的蹤跡,若能成功,將可證明「宇宙大爆炸」理論。
經歷十三年研發,AMS於五月十九日裝置在國際太空站主梁上,接收宇宙射線粒子,開始數據分析,預計耗時十五年。
台灣參與的單位包括中科院、中研院、中央大學、成功大學、國家太空中心等,中科院負責電子系統,將偵測器收集到的資料轉成電子信號,傳回地面。
荊溪暠表示,AMS監控中心將於兩個月後移往位於瑞士的「歐洲核子研究組織」(CERN),屆時將由各國派人二十四小時輪班監控,中科院、中研院也會派遣九至十人參加。
荊溪暠透露,丁肇中有意在亞洲也設置一個監控中心,台灣是主要考慮地點之一;亞洲國家中,台灣在AMS計畫中著力最深、貢獻最大,很有希望爭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