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電公司副總經理許永輝昨表示,台電已完成各核電廠現況評估報告,已送經濟部審核,如果獲核准,後續還要完成必要程序,才能評估再運轉可行性。圖為核三廠。圖/資料照片
【本報台北訊】美國大力發展AI,科技大廠展開搶電大戰,其中重啟核電廠也成選項。外界關切國內核電再運轉計畫,台電公司副總經理許永輝昨表示,台電已完成各核電廠現況評估報告,完成必要程序後,將評估再運轉可行性。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研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表示,若重啟核二、核三機組,1年可為台電省下1352億元,只要2年即可抵銷台電虧損,顯示核能在能源結構中仍具經濟效益。
若天然氣如期發電
AI供電就沒問題
針對外界關切台灣是否由足夠電力供應AI發展,經濟部長龔明鑫昨赴立法院經委會時受訪表示,經濟部已將2032年以前公部門及私部門發展AI算力所需電力估算出來,「希望所有的電廠,尤其是天然氣發電廠,可以如期如質上線的話」,供電大概就沒有問題。他說,2032年之後的電力供需,也會持續做更長遠的布局。
立委謝衣鳳指出,政府投入311億元推動AI新十大建設,經濟部是否重新評估未來總電力需求,以及電網設備能否負荷?龔明鑫表示,每年都會滾動檢討電力需求與供應,並發布電力供需報告,比較大型的業者如果要設立資料中心或其他設施,會先跟台電公司溝通電力需求,讓台電預做準備。他解釋,大廠建廠需要2到3年,建廠前會提出計畫,經濟部掌握建廠計後,就會把未來可能新增的用電需求算入。
針對核電重啟議題,許永輝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舉行的公聽會表示,台電已完成核一、核二、核三等核能電廠的「現況評估報告」,內容涵蓋設施設備狀態、運轉環境、老化情形與人力配置,報告正由經濟部審理。後續若獲核准,台電將依規定正式編撰「再運轉計畫」並啟動自主安全檢查。
許永輝說,台電完成自主檢查報告後,將委請國外獨立機構進行同儕技術審查,評估再運轉的可行性與安全性。
出席公聽會的陳中舜指出,近年國內產業頻頻出現供電吃緊,國內最大半導體廠,4年內支援台電降載27次,動用發電機超過6000次,最大鋼鐵公司也在今年配合降載28次,顯示電力供應並非毫無壓力。
學者:排除核能
恐被全球邊緣化
陳中舜說,全球能源發展趨勢正從再生能源(RE100)轉向全時低碳電力(24╱7 CFE)思惟,聯合國及多國已將核能列為必要選項,台灣核能政策必須與時俱進。他也提醒,法規仍是最大風險,除現行審核辦法已邁出一步外,仍應比照國外核安機構模式,主動發布進度與說明,強化社會溝通與公信力,讓核安會「被看見」,非在事後說明。
針對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的發展,陳中舜認為,SMR也許是中長期選項,但無法解決核能安全的問題,也無法解決能源困境,短期內還是做好延役,才最務實。
立委劉書彬說,國際大廠如Google與Apple要求供應鏈於2040年前達成「全綠電」,若台灣繼續排除核能、倚賴火力補缺,恐被全球供應鏈邊緣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