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財童子告別明智居士後,繼續南行尋訪寶髻長者。
當善財童子向寶髻長者請法時,寶髻長者隨即牽起善財童子的手進入禪定,觀其舍宅。《圓宗文類》讚云:「食衣寶女諸菩薩,最上層中現世尊;長者善財初執手;八方無不大開門。」
寶髻長者成就了「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」,此解脫門以慧資定,因無痴亂,故能令善財童子端見長者「十層八門」清靜廣博的舍宅。
〈慈容十七現〉版畫、偈語與善財童子訪寶髻長者無關,構圖主要以岩為飾,並輔以觀音淨瓶和瑞鳥,而菩薩則以自然悠閒之姿端坐草蓆上。
偈語作者是宋朝道川禪師,據燈錄記載,禪師在東齋謙首座處習法之際,宴坐不倦,一日,因故受杖罰,忽於杖下大悟
;爾後,禪師更名為道川,遊方天封,晚年歸憩東齋,善信經常以《金剛般若經》請益,道川禪師則以偈頌之。
此處偈語:「山堂靜坐夜無言,寂寂寥寥本自然;何事西動風林野,一聲鸚語唳長天。」是禪師釋意《金剛經》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的一段偈頌。
其實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是一段美麗的對話,佛問:須菩提,如來過去在然燈佛處,於法有所得嗎?
須菩提:沒有!
佛問:那菩薩莊嚴佛土了嗎?
須菩提:沒有!
佛問:為什麼呢?
須菩提:莊嚴就是非莊嚴,非莊嚴就是莊嚴。
佛說:嗯!所有的菩薩摩訶薩都應該生起清淨心!沒有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心,是清淨之心!
這段對話,充滿了玄機,是一場心靈的辯證與超越。是佛與須菩提佛性的對話,也是禪師之間啟悟的對話。
惠能在五祖認可的印心過程中,一日,五祖弘忍潛至碓坊,看見惠能於腰際間綁上大石舂米,開口說了:惠能,米熟了嗎?
惠能說:米早熟了,欠篩。
祖師以杖擊碓三下,惠能即會祖意,當夜三更入室。弘忍為惠能說了《金剛經》,就在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的當際,惠能大悟,體得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。
惠能大悟的當下向我們說了:原來我們的自性是如此的清淨!本來具足!沒有生滅!沒有動搖!能生萬法!
當惠能破解自性祕意後,祖師再三叮嚀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!
有益?無益?
如果自性是如此的清淨
!本來具足!
那麼,就讓一切如母有情在清淨具足中,法喜充滿!
如果自性沒有生滅!不曾動搖!
那麼,就讓一切如母有情在善因善緣中,法喜永固!
如果自性能生萬法!
那麼,就讓一切如母有情具足無量的慈悲心與菩提心!
有益?無益?
知道了!
知道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