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財童子在具足優婆夷的建議下,南行前往大興城拜謁明智居士。

據經文記載,明智居士在大興城中成就「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」,此解脫門的不可思議境有讚云:「施物應機心路遠,出生隨意藏門開;萬般千樣從空落,無量人天飽暖迴。」
因此,城中所有一切眾生所需的資生之物,舉凡衣服、瓔珞、華香、幢蓋、飲食、湯藥、房舍、屋宅等皆悉滿願。
〈慈容十六現〉版畫、偈語與善財童子參訪明智居士的過程無關,此處版畫中的觀音一反傳統,更顯粗獷、豪邁,特別是服飾中的冠帶、草簑,別具少數民族的異族韻味。
偈語作者宋朝丹霞子淳禪師(一○六五--一一八○年),幼年於大安寺出家,弱冠初參玉泉芳禪師,次扣大溈真如禪師,後於芙蓉座下徹證。傳世撰著有《虛堂集》和《丹霞子淳禪師語錄》。
此偈是丹霞禪師拈古評唱之作,所拈之公案是曹洞宗廣德禪師與徒弟的一段對答:
學僧問師:久負不逢時如何?
禪師道:扇開人不遇,陋巷莫能收。
後來丹霞禪師在《虛堂集》評此公案,是鬧市裡識取天子,時時示時人,時人皆不識,隱而彌彰,顯而不露。故拈頌云:「妙體堂堂相好全,青霄獨步躡金蓮;千華臺上猶慵坐,弊垢欄衫豈肯穿。」
在這首偈語裡,以「千華臺上猶慵坐」的意象最美,禪師用了「千華臺上」的端嚴描繪出無言慵坐中的悉達,這種禪意之美,不正是禪心與佛心的無言之言嗎?
佛的「無言」之言讓人想到了《金剛經》裡的一段經文,這是一段佛和須菩提的對話:
佛問須菩提,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嗎?
須菩提說,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
佛問:為什麼?
須菩提說: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
後來,佛告訴須菩提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
原來,我們所見世間種種都是幻化,是佛的幻化,也是眾生的幻化,是出世的幻化,也是入世的幻化。
「諸相非相」這種慈悲的示現,是禪師說的寶月流輝、澄潭布影、水月兩忘,是我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獨感。
今夜無月佛無語,我知道禪師的孤獨,也知道您的孤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