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張雅雯報導】今年五十三歲、擔任嘉南療養院顧問的呂淑貞,擁有五個子女,她笑說,在那個推動「兩個孩子恰恰好」的年代,她的多產還曾引來公衛護士登門關心。雖然孩子多,也曾讓她面臨經濟壓力,不過她認為,如果能克制物質欲望,沒有養不活的孩子;孩子也因兄弟姊妹多,更能學習合群與分享,反而比一個孩子更好教。
呂淑貞有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,前三胎彼此只差一歲,後兩胎分別間隔五年,因此,大女兒已攻讀研究所、小兒子僅就讀國一。如何避免孩子爭寵?她的原則就是公平,比如買衣服時,每個孩子都有同樣的額度。她在購物上也以身作則,從不買太昂貴的衣物,並且與孩子建立共識:家中既然有五個孩子,物質享受必須分五等分,從小讓孩子在用錢方面懂得分享與節制。
呂淑貞並沒有因孩子生得多而放棄職涯,她最深的體認就是「人多好辦事」,家中最多曾四代同堂,除了連生三胎的階段,擔心長輩負擔過重,曾請保母協助帶老二、老三一段時間,等到孩子一歲多會認人後,由於不像新生兒階段難照顧,就帶回家由長輩照顧,以利培養親子感情。老四、老五由於比較晚出生,那時三個女兒比較大了,志願擔任「小媽媽」角色,成為她的好幫手。
長期擔任職能治療師,推動心理健康工作,呂淑貞教養子女也採開放態度:「給自己空間、也給孩子空間。」她笑說自己也很忙,所以不會無時無刻去盯孩子的成績,而是希望他們快樂學習,健康地選想走的路。
然而,這不代表呂淑貞不關心孩子,她與子女互動重質不重量,回首這段養育過程,她笑說:「不知是因為孩子多而顯得乖,還是孩子乖才敢多生?」可以肯定的是,家中多一點孩子的吵鬧與笑聲,是一件幸福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