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許宏義台南報導】隨著人口高齡化,失智病患有增加趨勢。醫師表示,早期失智症有十大警訊,且經治療,有五分之一病患可獲改善。
根據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,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發生率,每年每千人約有十三位老人罹病。
新樓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慶峰指出,失智症好發於老年人,尤其是台灣地區的失智老人,每年將近有三分之一死亡,主因在肺炎、尿道炎、敗血症等併發症,遠高於歐美國家,顯示國人對失智症認識不足。
他說,失智症有十大警訊,包括記憶減退、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務、言語表達出問題、喪失對時間與地點的概念、判斷力變差與警覺性降低、抽象思考有困難、東西擺放錯亂、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、個性改變、活動及開創力喪失。
黃慶峰表示,失智症病因可分為,一、完全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,會逐漸的惡化,例如阿滋海默氏病。二、不完全不可逆,但可阻止惡化者,例如腦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。三、可治療甚至可治癒病因,例如其它系統性疾病、腫瘤、憂鬱症、甲狀腺功能不足等。
若合併第二與第三項可治療的失智症,約有五分之一病患可獲好轉,因此,早期發現很重要。也可透過畫時鐘的方式測試;若所畫時鐘偏離正常愈多,就表示罹患失智率愈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