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教材引發爭議,在立委抨擊下,教育部宣布,原訂八月施行的國小課綱將重啟討論;還未審印的兩本國中小教師手冊,也要召開公聽會討論修訂。
「性別平等」是社會文明的指標,也是社會進步的圖騰;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同志、情欲,並無不可。
套句新聞界的行話「沒有什麼新聞不能寫,只看怎麼寫。」同樣地,性平教育並非不能觸碰同志、情欲議題,而是端看「怎麼寫,怎麼教。」
同志存在是事實,情欲更是生理現象。社會開放,對待同志,有更多包容;探討情欲,尺度更寬廣。
以往社會對同志有誤解、有歧視,加上許多同志情事被誇大、被扭曲,衍生許多社會問題,因而有把同志教育融入性別教育的呼聲。
政府常有矯枉過正、過猶不及的作為,以同志議題來說,放在性平教育並非不可,只是應該因勢利導,在不同年齡、不同階段,用不同語言、不同深度教導,而不是「語不驚人誓不休」,驚世駭俗,引起議論。
教材編撰,也應找適當人選,性平教育者和性學專家表達方式一定不同,例如性別平等教材中,告訴女學生無預期懷孕時,墮胎是種合法合理的選擇,國中生也許能理解,但對認知程度有限的小學生來說,實在太複雜。
就像有在國中任教的父母所說,同志等性平教育不是不能教,重點在如何教?教育部提供的教材太複雜,小學高年級孩子或許能理解,但對中、低年級學童實在不適合;對適當年齡孩子說適當的話,在教育時很重要。
性平列入教育有其必要,引起爭議並非壞事,可讓「真理愈辯愈明」,也可找到共識。重點是,不能流為意氣之爭,否則對社會無益,對教育有害,對學生和家長更是損失。
莆田客(台北市/文字工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