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國際勞動節剛過,忽然想到中國古代有沒有描寫勞動的詩歌呢?
中國古代詩歌門派眾多,有邊塞詩、田園詩、詠史詩、送別詩、哲理詩等,卻偏偏沒有勞動詩。這一點不奇怪,老祖宗信奉「勞心者治人,勞力者治於人」,一直有些鄙視勞動者,所以根本就沒勞動詩派。不過,無門無派不要緊,勞動跟人類密不可分,古人也是如此。只要我們耐心尋找,從故紙堆裡還是能找到許多詠歎勞動的詩歌的。
有不少學者認為,詩歌最早源於勞動號子(民間歌謠)。這一點我們從最早的詩歌總集《詩經》就可得到證實。
像那首著名的〈伐檀〉,一開頭就講「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乾兮,河水清且漣漪」,這是一首描繪魏國伐木工人勞動並表達不滿的民歌,「坎坎」是形聲詞,指伐木聲。這樣的形聲詞在〈詩經〉很多,另一首〈伐木〉裡就有「伐木丁丁」、「伐木許許」的詞句,這也從側面說明許多古詩跟勞動號子密不可分。
田園詩裡也有許多描寫勞動的詩。田園詩的鼻祖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,歸田務農,他把農活寫進詩裡,還寫得很有情趣。譬如他的〈歸田園居〉詩裡說:「種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。」看來,陶大詩人雖然詩寫得不賴,種田的技藝卻不算強。
陶淵明之後,唐有王維、孟浩然等,宋有范成大等,都是田園詩的集大成者,詩雖愈寫愈漂亮,但田園詩已演變成隱居不仕、描繪田園風光的詩歌,刻畫田園勞作的反而鳳毛麟角。
古詩裡還有一個小類別,叫憫農詩。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紳的兩首〈憫農〉詩: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;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「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粒子;四海無閒田,農夫猶餓死。」
與憫農詩相類的詩還有一些,像宋代梅堯臣的「陶盡門前土,屋上無片瓦。十指不沾泥,鱗鱗居大廈」,范仲淹的 「江上往來人,但愛鱸魚美。君看一葉舟,出沒風波裡」,張俞的 「昨日入城市,歸來淚滿巾。遍身羅綺者,不是養蠶人。」
以上這些詩深切描寫了農夫、陶者(燒窯工)、漁夫和蠶婦的種種辛苦勞動,相對也譴責了社會的不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