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栗育達大學舉辦「瘂弦學術研討會」,陳芳明、蕭蕭、尹玲、陳敬介、陳義芝、白靈、孟樊、吳晟、王潤華、姜明翰、李瑞騰、張春榮等學者、詩人發表論文或演講,旅居溫哥華的瘂弦更專程返台現身說法,讓受他拔擢的作者、編輯和喜歡他作品的讀者,重溫親炙這位儒雅、謙和的文學師友。
這場盛會的主題演講禮請詩壇祭酒余光中擔綱,他以「天鵝上岸,選手改行」推許←弦既是傑出詩人,主編「幼獅文藝」、「聯合副刊」更培植許多優秀作家,貢獻厥偉。
瘂弦主編聯合副刊時,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並稱雙壁,雙方良性競爭,掀起華人世界的文化熱潮,至今仍是文藝界美談。瘂弦詩人「改行」,成為雜誌、報紙副刊名編,為台灣的文學上過許多好菜,余先生讚揚他「成人之美」,是漂亮的「上岸天鵝」,真是神來一筆。質、量兼備的「瘂弦學術研討會」,留下文人相惜相重的典範,也是向瘂弦的成就致敬,真摯感人。
我從小與文字有緣,初中就到家鄉北港鎮上的民眾服務社閱報,大專聯招放榜結果,考進世新念編採科,走上新聞工作之路,如魚得水。這所新聞學校開辦時,僅高、初中兩班,師資卻是一流,名記者于衡是專任老師,程滄波、阮毅成、端木愷、蔣勻田、陶百川、蔣復璁、沈雲龍、王藍都曾正式授課,王雲五、胡適也曾到校專題講演。
世新創辦人是六十高齡的知名報人成舍我,在北平就辦過世界新聞學校,《城南舊事》崛起文壇的林海音畢業於該校,進成先生的「世界日報」當記者;台北《聯合報》成立,祖籍台灣的林海音受聘主編副刊,網羅許多大陸遷台作家執筆,延續「五四」文風;培植段彩華、桑品載、舒暢、朱西甯等小說作家,發掘鍾理和等台灣本土優秀作家。她請辭後,聯合副刊陸續由馬各、平鑫濤接手,平先生一本他《皇冠雜誌》通俗風格,培植司馬中原、瓊瑤等受歡迎作家。後來主編大任傳到瘂弦,為聯副點亮詩人這盞燈。
我進世新時接文藝社,又和十位同學合組《世新周報》,後來三家學生報合併為「新聞人報社」,與校方《小世界》競爭,成校長寬宏大量,幫這群年輕人擋過不少白色恐怖子彈。《新聞人》至今已有數千人從事傳播領域,社團仍活躍於世新校園。我忙社團又在世新辦翠谷文學獎,勤訪文壇先進,常打擾瘂弦。
瘂弦那時編《幼獅文藝》,主辦救國團的復興文藝營,有一年我幫忙寫信向佛光山洽借場地,星雲大師不嫌我莽撞,回函懇切說明開山伊始,未臻完善,恐怕怠慢;現在回想,大師雖然從早就力推真善美文藝,但貿然讓不諳佛門禮法清規的大批年輕男女入住活動多日,又葷素不戒,實在為難。
我考進報社後,家遷永和,離瘂弦府上不遠,下班常順路串門子,他們夫婦也不見外,談到興起喝白乾,橋橋大嫂張羅小菜佐酒。這一晃,是四十年前的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