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佛教,已經在「人間佛教」的理論與實踐下,凡教育、慈善、文化、醫療各項人間關懷,無不包含在佛教的弘化活動中。但二十一世紀全球化、經濟衰退、高齡化社會、貧富兩極化、溫室效應、物種滅絕、環境變遷、能源逐漸匱乏、資訊超載、失業嚴重、種種壓力等問題,佛教能夠提供人類什麼呢?
明代憨山大師曾說:「不讀法華經,不知如來救世的苦心。」《法華經》中的教義,處處顯示佛陀的「壽命無量、慈悲無量、教化無量」,其菩薩道的思想理念、諸位菩薩的行持特點,在新的世紀、新的機遇、新的起點上,提供新時代的詮釋,可作為弘揚人間淨土菩薩行持上的參考。
一、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
《法華經》的全稱「薩達磨芬陀利迦蘇多羅」,譯為《妙法蓮華經》,或《正法蓮華經》。印度池沼中的蓮花,白蓮華是高貴的,具有在汙泥中而不被汙泥所染的潔淨。
經題中象微《法華經》的深遠妙理,在多惱的濁世中,也不會為世俗所染。這是從教義行持的觀點,來形容《法華經》,是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。
二、《法華經》思想特質
本經正是宣說究竟圓滿的佛境及法界實相。各品思想特質,簡述如下:
1.〈方便品〉:諸法實相的思想。諸佛智慧,即是了解「諸法實相」的道理。《法華經》以「如是性、如是相、如是體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、如是本末究竟」的「十如是」,來詮釋諸佛境界,也是人人本具的實相般若。
2.〈方便品〉:四佛知見思想。釋尊出世間的目的,為令眾生開、示、悟、入佛的知見,以去除煩惱,成就佛道。「開」謂破除無明,開顯如來藏,而彰顯實相之理;「示」謂惑障既除,知見體現,法界眾德自然顯示分明
;「悟」謂覺悟事理之法體而融通無礙;「入」謂事理既融,任運自在,冥合本有之法體。
〈方便品〉闡示「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」,即為使一切眾生開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見,故出現於世,稱為「四佛知見」。所以「開示悟入」乃天台宗闡論諸佛出世本懷所揭示之要旨。
3.〈方便品、授學無學人記品〉:二乘作佛思想。佛陀為教導眾生,開設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乘三種方便教法,但其實只有「一佛乘」,目的在令眾生皆能成就佛道,也即是「開權顯實」(開三乘方便顯一乘實相)、「會三歸一」(會三乘歸一佛乘),令會中的聲聞、緣覺能回小向大,趨向佛道。
4.〈提婆達多品、勸持品〉:惡人、女人、比丘尼成佛的思想。從人人具足圓滿佛性的立場,強調惡人提婆達多、畜生道的龍女、大愛道比丘尼等皆具足佛性,皆能成佛。
5.〈方便品、法師品〉:積小善成佛及五種行(受、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)成佛的思想。
6.〈寶塔品〉:多寶佛的思想。多寶如來的出現,證明修行《法華經》的功德極廣大,也以大音聲證明「今釋尊所說法門,皆是真實」。
7.〈涌出品〉:地涌菩薩涌出的思想。一是象徵人間淨土的實現,必須靠娑婆世界的眾生自行去完成;二要證明釋尊法身壽命的長遠,已於無量劫早就成佛,地涌菩薩乃釋尊無量劫前所教化之菩薩。
8.〈壽量品〉:久遠實成的思想。強調佛陀成佛以來,其壽命無量無邊,恆常以種種方便隨類教化,常住不滅。佛陀在世間的應化身,壽命有長短,但佛陀的法身慧命是長遠的,象徵成佛之道在於菩薩道的實踐,為眾生揭示真實解悟生命的宗教之道。
9.〈法師品、勸持品、安樂行品、神力品、囑累品〉:說明釋尊滅度後,如何弘揚《法華經》思想。
10.〈神力品、藥王品〉:內容敘述對「法、經卷」供養的思想。
11.〈藥王品以下諸品〉:提出《法華經》、《法華經》受持者、擁護弘經者的思想。
除此之外,菩薩思想、信力思想等,皆是此經的重要思想理念。
三、受持《法華經》的方法
本經提及最普遍的修行方法是: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。
「受持」:讀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依本經的見地、果地、修習行持體證經中的心要,讓自身融入經典,使生活世界成為《法華經》的實踐道場。
「讀誦」:可以就經文全部或選擇其中的一品,如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或一卷專修,每日固定時間心無雜念地反覆讀誦。「為他人講說」、「弘傳本經義理」及「抄寫法華經」亦是無上的法供養。
另外,禮拜《法華經》的修行方法,也是現代人常用的方法。其方法是每拜一字即口宣︰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、「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」。「妙」字妙寶(從經題至經文,字字稱寶,一字一拜),此種修行法,可以消除累劫的業障,開佛智慧。
不管採用何種方法作為《法華經》的修行方法,最重要是對此法門要有信心,並有恆心修持,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做所行,都能與法相應。
四、結語
希望在「法華經講座」中,針對各品內容作問題式探討,期使《法華經》中,佛陀的慈悲與智慧,帶來世間的光明與希望。
(本專欄每周二刊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