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動人生

心培 |2011.05.01
1086觀看次
字級

文/心培

從古至今,「鼓」聲常能振奮人心,激發氣勢,砥礪士氣。無論是兩軍對峙的戰場,或是藝術表演之舞台,甚至佛門課誦和法會都以「鼓」來莊嚴道場。

從唐代以後,佛門就以「鼓」作為僧堂規律及行事之用,將「鼓」安置大殿的右方,稱「鼓樓」,而「鐘」就設在左方,稱「鐘樓」。

佛光山開山至今四十餘年,每日晨昏,無不藉以鐘鼓的和諧梵音,祈願眾生,離苦得樂,上生善道,並為國家祈願,國泰民安,風調雨順。也藉此鐘鼓之聲,策勵行者精勤於佛道。

所以其實「鼓」有許多用處和涵義,以下就用三點來作說明:

一、鼓發自心

當代人們在生活的壓力,心靈枯竭的情況下,偶然聽到寺院的鼓聲,心靈頓起超塵脫俗,澄靜清明的感受。然而多數人因工作繁忙的原故,很少有機會親近寺院,聆聽鐘鼓聲。

曾有一位虔誠的信徒,聽了禪師的開示後,便說發心常親近禪師,過寺院的生活,享受晨鐘暮鼓,菩提梵唱的寧靜。禪師就說

:「妳的呼吸便是梵唱,脈搏跳動就是鐘鼓,身體便是寺院,兩耳就是菩提,無處不是寧靜,何必要等到有機會,才到寺院中體驗生活呢!」

因此,能親近寺院靜聽鐘鼓聲,固然很好,但若無閒暇,不如把握其鐘鼓之精神,力行善事更好!比如,能發自內心,時時發心立願,關心社會,這何嘗不是在激發我們心中的鼓聲呢?如果自心沉默不動,冷漠心腸,就算住在深山古寺,日日聽鐘鼓,也只不過是一位獨善其身的行者罷了。

所以,佛法處處皆有,要時時提醒自己心中的鼓聲響了沒有?

二、鼓舞他人

鼓聲,聽後能鼓舞信心,心靈充電,更能發揮平常工作之效率。其實,我們生活中也可以為他人創造悠揚鼓聲。如待人微笑,是在鼓舞別人信心,也是增長自己的慈悲。當一個人煩悶失落時,若能施予他微笑,就像燦爛的花朵,帶給別人春天,充滿希望。因此,人人皆需鼓勵,例如:做主管的領眾,要能鼓勵屬下向上,提拔後學,讓員工看見未來前途;做師長的教育,要能以鼓勵代替責備,學生讀書才能心甘情願;做父母的持家,要能以愛語鼓勵子女,才容易使他們觀念導正。

三、鼓能生善

傳說在忉利天中的善法堂,有個鼓不打自鳴,聽到的人,就會心生懼怕,不敢做壞事,提起善念,稱為「天鼓」;相對的,另設了「毒鼓」,鼓上塗毒藥後敲打,做壞事的人,聽者則往生。這是在比喻:天鼓能生善、毒鼓為破惡。

然而,雖有「天鼓」與「毒鼓」來驚醒世人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但還是有不少傷天害理的事故發生,都是因為當事者把持不住自己的善念。對於這一點,佛陀說應以「四正勤」來止惡行善:「未生的惡令它不生,已生的惡讓它斷除,已生的善讓它增長,未生的善讓它生起。」如此,一旦覺察到惡念生起,就要令斷除;平常沒做什麼好事的人,就要生起助人之心;常做好事的人,則應更積極為人服務。佛陀說:「生命在呼吸間!」吾人若能珍惜生命,把握人生,為社會服務、奉獻,生命才顯得有意義。

在此,祝福每一位聽聞到鼓聲的人,皆能消除憂苦,遠離苦海,得到幸福,藉由鼓的精神,引發「心鼓」力量的不間斷,勇往直前。社會需要熱心菩薩,當義工,服務半天,就覺得累不可支,於是打退堂鼓。

好好地鼓動我們生命潛在的力量,去除小我,再次重整旗鼓,鼓起精神,找回人生希望,再創生命光華。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