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報台北訊】健保局規定,下個月起,設有民俗調理區的中醫院所,不准申請傷科健保給付,粗估有九百多家中醫院所受衝擊。有中醫師不看好此政策,轉而在中醫診所附近開個人工作室,還會到府服務,管理更不易。
不少民眾筋骨痠痛、扭傷時,習慣上中醫診所治療,順道推拿、按摩一下,活絡筋骨。坊間許多中醫診所,除了看診,民俗調理區裡,還有人員提供推拿、拔罐或刮痧等服務,並跟患者收取五十元到一百元左右不等費用,甚至有中醫診所分文不收。
健保局規定,下個月一日起,無論是中醫醫療院所、西醫醫院附中醫部門,需未設民俗調理,才能申報傷科治療及脫臼整復。不過,若診所聘用有照物理治療師推拿,健保就會給付。
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說,全國中醫院所超過三百一千家,其中,九百多家設有民俗調理區,聘用推拿人員超過一千八百人,每家平均有兩人。不過,根據衛生署落日條款,這些中醫院所民俗調理區仍可緩衝到明年四月,期限前撤除即可。
健保局祭出不給付手段,迫使民俗調理區提早退出中醫診所,一度引發部分中醫師及推拿人員反彈。有中醫師透露,不能申請傷科給付,可能轉而申報針灸或內科費用。
有些推拿人員已在中醫診所附近找間小坪數的店面或住家,開設個人工作室,甚至提供到府服務。他說,踢出去只是眼不見為淨,轉為地下化後更危險,沒了中醫師監督,衛生單位也管不著,因為推拿受傷或癱瘓的人恐怕更多,賣什麼藥、食品給民眾,也沒人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