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過《紅樓夢》的人都知道,賈寶玉身上那塊寶玉是女媧補天剩下來的,吸收天地精華幻化而成。女媧補天的故事是遠古時代很遙遠的傳說,女媧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,《淮南子》記錄在洪荒時代,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架,祝融打敗了共工,共工因羞憤撞斷撐天的柱子不周山,導致天塌了半邊,出現了一個大窟窿,地裂林火,洪水噴湧,猛獸四竄吞食人民。
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。善良的女媧選用五色石子,架火熔漿,用石漿補天,還用龜腳當天柱架天,免除了大地的災難。從此天向西北傾斜,太陽、月亮和星辰自然地歸向西方,而天空的彩虹就是女媧補天神石的彩光。
當我們閱讀女媧補天這古老的傳說時,呈現的既驚險又美好的結局,安定了我們這個世界沒有被毀滅的心。但我們看《紅樓夢》時,對於有才不被賞識的石頭寶玉感到惋惜,除此之外,沒有想到這個故事竟然成為客家民俗節日的一部分。農曆正月二十日「天穿日」,就是客家人為感念女媧補天相助所流傳下來獨特的節慶。參加了崙背的詔安客活動,無意中了解這個可愛的節慶,讓我從內心深處浮出一種莫名的感動。
客委會主委黃玉振說:「我小時候,天穿日那天,媽媽一定會煎甜粄,就是煎年糕,因為要補天穿,因為以前女媧補天是用五色石,所以今天特別用五色粄象徵五色石,一方面回味以前,一方面也讓年輕朋友和小孩子,了解天穿日是怎麼一回事。」一個客家族群的紀念日,用五色飯、五色粄來象徵五色石,過完年,利用天穿日休養生息,而今變成全國客家日,全省各地在這個日期前後,熱熱鬧鬧的辦理各種活動,傳承客家文化。
雲林縣有客家族群中少數的詔安客,遍布在西螺、二崙和崙背,也就是早期出名的西螺七崁,這次以「環保、減碳、樂活」為主題,辦理八項活動,包括鄉土環境的關懷活動,地方料理如醃漬物、粿的教授,或傳統歌謠、文化的分享等。集結了雲林縣客家族群的參與,還有許多動手做的攤位,讓參與的群眾,感受到客家族群的熱情。
客家花布早期就已經用來製作成各種生活用品,包括被單、頭巾等,這幾年以來經過研究和推廣變成台灣的特色之一,更是成為做花布包和服裝設計的火紅素材。詔安開口獅已經失傳四十年了,在社區的極力探尋和傳承以及客委會的積極推展之下重現江湖,而西螺七崁武術更是成為西螺、崙背和二崙國中小學生必習的運動。去年,還有耆老開始創作客家歌謠,出版以詔安客語創作的書籍,讓即將失傳的少數族群文化又開始有了新生命。
有幸參與詔安客文化,身邊鍾、廖、李是詔安客三個大姓,詔安客語許多閩南鄉民和老師們根本聽不懂,但是,這也不影響閩客的交流,通婚和生活一直都很平常。而最近蓬勃的詔安客語的推廣,許多文化推手不遺餘力。有一所學校,兩位三年級不曾學過客家語的小朋友,因為生活在客家庄,在鄉土語言老師的指導之下,竟然以客家語說相聲獲得了全縣比賽的第三名,真是令人刮目相看。兩個人在台上流利地說著相聲,獲得台下的所有聽眾如雷的掌聲。
有一個攤位,小朋友剪下客家花布的圖樣,塗上蝶古巴特的膠,貼在寶特瓶上,創造出獨特的客家風味,吸引了許多人的圍觀,蝶古巴特的技法是外來的,可是創作的元素卻是本土的,兩方面結合起來,產生了新的激盪,完成了新的作品。還有客家傳統的米食,有味道道地的白色蘿蔔糕、紅色的紅龜糕和有傳統的綠色青草口味的米粿,現在米粿也加入新的養生概念口味,像黃色的南瓜、紫色的山藥,真的有五種顏色的米食,一出爐就被搶購一空。
客家人經常被認為是節儉又勤奮的族群,他們的生活方式,變成現代追求環保節能的指標,有一個攤位教導自製蘿蔔醬,關鍵材料豆鼓則是運用西螺醬油的剩餘產物,不加防腐劑又資源再利用,是媽媽們的最愛。螺陽基金會善用開口獅圖案設計,利用宣傳用的旗幟,回收加工變成環保袋和零錢包,非常有特色。
有一些傳統的東西應該被保存下來,許多現代宣傳品不環保的部分也該被重新思考,多用一些心,運用智慧,可以創造出符合在地特色又環保的生活方式。社區積極的參與,也讓古老的手藝傳承下來。有傳統、有創新,這就是文化讓人覺得新奇的地方,文化的傳承應該如活水一般,不是墨守自己,排斥別人,也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,應該有自己的自信,學習別人的優點,這就是我們文化能夠愈來愈寬廣的原因。
當我吃著五色米食,心裡想著每天都可以看見太陽、月亮和星辰,真的要感謝女媧補天,那偶爾出現的七彩彩虹,變成傳說中如夢似幻「天穿日」的顏色,多元族群共榮,庶民生活也才會是彩色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