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有一天,我和孩子聊天時提到恐龍,當時才三歲的Christopher問我:「媽咪!什麼是恐龍?」當下,我立刻把家裡跟恐龍有關的書籍和DVD找出來,然後大量的閱讀給孩子們聽;此外,還在網路上幫孩子尋找跟恐龍相關的資料,並買回各類恐龍模型,讓孩子們可以將圖片和實體結合。有空的時候,我就跟孩子一起摺紙恐龍,然後一邊聊天、一邊討論恐龍的話題。
從那時起,Christopher的生活中,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恐龍。他不斷觀察恐龍的特性,學習各種與恐龍相關的知識,此外,他也透過大量的圖畫,來展現他對恐龍的觀察與熟悉:他的畫從一開始抽象的恐龍外型,慢慢的出現牙齒、爪子、雙翼、頭冠……等特徵。從這些過程中,我真實感受到Christopher細微的觀察力和進步,最重要的是,這些與恐龍相關的閱讀、遊戲、繪畫等活動,都不是我要求他做的,我只是在他最感興趣的時候,大量的給予資訊和刺激。
每個孩子因為天生氣質和個性差異,喜歡的活動也不同。面對家中五個孩子,我總是會細心觀察,並把握孩子感興趣的當下,給予他們實際體驗、學習的機會。因為我認為,只有孩子想要學,才一定學得好。
舉例來說,我們家周末通常都會開伙,某天我在做肉丸時,拿著兩根湯匙來來回回,老二Victoria看到了,覺得非常有趣,便想要幫忙。當我示範了幾次以後,就去忙別的事情了,沒想到,Victoria竟然一個人默默的做了一百多顆肉丸子。孩子有成就感,我也感到非常快樂。
我想,父母真的應該多放手,並且想辦法為孩子營造好的學習環境,讓孩子能實際的體驗他現在想要做的事情。記得前陣子,老大Sabrina突然告訴我:「媽咪!我想建造一間木屋。」和孩子討論過後,我們覺得在家裡建木屋不可行,便決定要用紙箱來建造一間房子。 一做好決定,我就帶著孩子們到地下室找工具,Sabrina找到一個長紙箱後大叫:「媽咪!妳來幫我們拿,這個太大了,我們拿不上去。」接著她又繼續找工具,我一看,真的很大,心想等一下再拿。沒想到,才一會兒功夫,我一轉身,卻發現紙箱不見了。
我左顧右看,發現Victoria正奮力的把箱子拉上樓,Christopher則一邊幫忙,一邊抱怨好重、好累。但是,我發現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是期待和興奮的表情,因為他們共同想要做這件事情,所以只管著如何想辦法完成。當時,我看著孩子們工作的背影,覺得好幸福,因為他們充滿「想做的心」,所以我也根本不需要多介入。
在學習理論中,「動機」被視為行為的原動力,它能持續的引發孩子從事某些活動、行為或學習;而引起動機的因素,大致有興趣、需求、刺激、誘因、好奇、探索和期待……。因此,下一次,當您發現孩子有上述這些表現時,別忘了把握住這個好時機,讓孩子親自體驗、深入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