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向教育基金會有位「幕後推手」,堪稱推廣志願服務與企業義工身心成長的靈魂人物,即熟稔佛學的基金會董事長林文英。
林文英做過雜誌銷售員、信託公司存款招攬員、投資鳳梨事業、開過大理石加工廠,並經銷清潔劑,三十三歲後投入保險事業,接著成為金融講師、作家和基金會董事長,他的成就固然源自於他的努力,但他私底下也認為,與佛學的淵源,才是關鍵。
出生於宜蘭的林文英,幼年時,哥哥喜歡登山遊玩,意外成為當時在雷音寺講道的星雲大師的聽眾,為了吸引人潮,哥哥常吹口琴,呼朋引伴聽講,他也在那時接觸了佛法。
林文英憶及過往,在他當兵時,曾對人生感到苦惱,星雲大師恰巧在壽山寺弘法,他便寫信請教「如何才能不生煩惱?」大師親筆回信告訴他:「快樂、煩惱只有一念之隔」,並且送了著作《釋迦牟尼佛傳》,成為他當兵時的心靈慰藉。
林文英表示,進入職場後,還曾有學佛的女同事和先生吵架,想不開,找他訴苦,林文英買了一本新的《釋迦牟尼佛傳》送她,鼓勵她珍惜生命,那時候的林文英覺得「學佛等於生命教育」,只不過要學對、要內化,所以常把大師的著作《釋迦牟尼佛傳》、《傳燈》和《成就的秘訣:金剛經》贈人相勉。
林文英從事保險業務後又發現,人要有生理和精神的富足,工作才會圓滿,而關懷弱勢是生理面,生命教育就是精神面,「精神的重要在於,有人失戀會選擇殺了對方,有人卻淡然處之。」一路走來愈來愈順遂,他認為,業務員和推銷員的心靈最容易受傷,因此,當上基金會董事長後,就陸續推出三套生命故事,希望業務員或義工看了故事後,能夠活出生命的精采,更樂於服務。
林文英對志願服務別有一番心得,他認為,從事志願服務的人比較會受企業主喜愛,但行善時,應該讓自己具備佛教說的「慈悲與智慧」;不論身分為何,上司應該栽培下屬、總統應該關心百姓、子女應該孝順父母,那樣才叫「慈悲」,而讓他們吃飽、薪水高、工作專業、有證照能力以及懂得守本分,就是「智慧」。
「擔任義工前若不把書念好、沒有基礎的養家能力,是不正確的。」林文英對服務的看法,被許多企業義工奉為圭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