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近年來與自然生態有關的觀光旅遊活動,已經成為農曆春節結束之後的固定促銷活動,從賞櫻、賞紫斑蝶,接下來就是賞螢了。
時近賞螢季節,各種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也開始報導,那些地區在舉辦螢火蟲季,同時也會呼籲參與民眾,賞螢時,手電筒,要加蓋紅色玻璃紙,不任意捕捉等注意事項,但今年有一則小新聞卻引起了筆者注意。該篇新聞的標題上寫「螢火蟲南北聯姻」;內容是說透過不同地區的螢火蟲野放,而達到「南北聯姻」,讓南北地區的螢火蟲互結連理,聽起來十分喜氣,感覺似乎是好事一樁。
不過,在為各位讀者解釋之前,我先把那篇新聞的背景,再說明清楚些,首先野放的螢火蟲是「黃緣螢」(Luciola ficta)是台灣目前已知的56種螢火蟲中最容易人工飼養,且有成熟的人工養殖技術的種類,自從賞螢成為民眾四~五月喜愛的觀天活動後,不少地區便積極進行螢火蟲復育,其中一種方式,便是開挖生態池,並引入黃緣螢飼養;而該篇新聞則是在原有黃緣螢的情況下,又捕充了外來的黃緣螢,而形成了這種「南北聯姻」的情況。
以前的文章介紹過保育生物學中一種很經典的概念,R、D、F、A四型的滅絕漩渦,其中F、A強調的是「基因」,如何造成生物族群數量逐漸下降,而這就是筆者對於該篇新聞能否算是好事一樁有所保留的原因。F旋渦強調生物族群數量減少之後、「近親交配」情況增加,進而造成「近交衰弱」,從「是否為近親」這點來檢視這件新聞中的黃緣螢,其實我們並不知道答案,因為台灣目前沒人進行黃緣螢族關係的研究,而不少人到處復育野放,所以彼此間的親屬關係有如背嬰兒玩過的毛線一團混亂,理也理不清,而筆者自己私下的「不負責推論」是,台灣的黃緣螢在這些年有心人士的「復育」「野放」之下,恐怕都已經是堂表兄弟姊妹了!
至於A旋渦又是如何與這篇新聞扯上關連,留待下次文章討論,下周我們繼續聊!(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