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界中也看得到領導型態出現,圖為鍬形蟲。圖/紀文禮
文/吳加雄(永和社大生態講師)
選舉結果出爐,不管結果如何,市井小民都希望獲勝的當選人能成為一位替大眾好好服務的領導者,其實,不只是人類,動物界中也有所謂的領導者或領導階級存在,例如台灣獼猴或是非洲象及非洲水牛的領導階級,而昆蟲中,也有不少種類,看起來是有領導關係,是屬於社會性的生物,但也讓人好奇,所謂的領導者或有社會性這件事,真的是廣泛存在於昆蟲族群之中嗎?
老實說,恐怕不然!
先說植食性昆蟲吧,許多植食性昆蟲,多是成群結隊的生活在一起,但其中並無明顯的領導者或領導階級存在,所以植食性昆蟲族群中的每個個體存活的重點就在於:我是否夠幸運存活下來,或是,我天生擁有的資源比其他個體多,例如天生就比別人胖,在食物不夠吃的時候,能活得比其他個體久一點。
又比如廣受許多人喜愛的鍬形蟲,其族群個體間,就是在比誰力氣大,誰的大顎強,才能吸到最多的樹液,並擁有最多的交配權。
而有些昆蟲,就算能夠合作,也只是基於如果不團結,那麼就會輸給其他種類生物,例如尼泊爾埋葬蟲,一種台灣廣泛分布的鞘翅目甲蟲,是小型脊椎動物屍體的清道夫,由於在野外,動物屍體是十分珍貴稀有的資源,其他各種屍食性生物無所不用其極,就只為了取得屍體,做為繁衍下一代的場所及資源,例如蠅類就會與尼泊爾埋葬蟲共同競爭動物屍體,而透過試驗發現,大群體的尼泊爾埋葬蟲,在低海拔,蠅類數量多的地方,能透過共同合作的方式,增加繁殖成功的機會,但在高海拔地區,蠅類數量少的地方,尼泊爾埋葬蟲族群間的個體,少了蠅類這個共同敵人,反而會彼此互相競爭,造成繁殖成功率降低。
所以看著這些六足動物,再比照自己的人類社會,只會感嘆:人異於物者,幾希矣。難道,神創萬物時,沒有將他美好的神性,賦予給某些物種嗎?當然有,就是真社會性的螞蟻。真社會性的螞蟻,有一種維持族群平衡的重要行為,稱為互相餵食,螞蟻會將食物儲存於膆囊中,當自己肚子餓或有同伴餓時,只要膆囊中還存有食物的螞蟻,就會將液態食物反芻出來,給自己使用或餵食有需要的同伴吃。
而這種與同伴共同分享的現象,卻成了人類防治居家螞蟻的方式之一,利用低毒性的餌劑,讓工蟻帶回去,工蟻本身並不會因為低毒性的餌劑而死去,但當工蟻餵食給蟻后時,就讓餌劑的毒性逐漸累積在蟻后體內,待毒量增高,蟻后死亡,蟻群中無法再有新個體誕生,便逐漸走向衰敗滅亡。那麼社會性昆蟲又是怎麼演化出來的呢,就留待下回分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