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書人案頭上都應該有一本《史記》,並用一生的時間慢慢的讀完它--它提醒天下人:一個短短幾十年的脆弱軀體,如何用他的史官之筆,為幾千年歷史創造了輝煌不朽的生命。
司馬遷大筆揮就,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,記述了自黃帝,至漢武帝天漢年間帝王將相、豪傑、平民等歷史人物。無論政治、典制、文化、思想等都縝密而簡練,被奉為中國古文的最高成就。
也許終其一生,我們都無法像司馬遷這樣,遍遊名山大川、足跡遠至各地;也沒有一位像司馬談這樣博學的父親啟蒙了文學之路,當然更不必因非人道的「腐刑」而忍辱偷生。但幾千年後的我們,可以展開司馬遷窮一生的心血所著的這本偉大巨著,以仰慕而誠摯的姿態細細的閱讀,然後我們終將用激動而謙卑的心情,體會司馬遷彼時「草創未就,適會此禍,惜其不成」,「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」的悲壯,一篇一篇的讀過去的當下,也終能窺探到一絲絲司馬遷「已著此書,藏之名山」而「僕償前辱之責,雖萬被戮,豈有悔哉」的感嘆。
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《史記》,它並不晦澀艱深、不嚴肅說教;相反的,它生動易讀也十分浪漫抒情,它是毫不誇飾的歷史著作,也是舉世推崇的的散文文學。
《史記》寫人物、說故事,有浪漫情懷、有仁義精神、有灑脫超越,這本原名《太史公書》的偉大著作,都應該在中國人心中珍藏著。它不僅代表那個迭宕動亂的璀璨文化,也代表一個歷經磨難的堅強靈魂。屈辱並未磨損文人的責任與胸襟,苦難的靈魂經過沉浸後,轉身投入鎔爐大死一番,筆鋒在廣漠天地長吟一聲--史家的千古絕唱。
絕唱聲中,我們驚喜追尋繞梁不絕的餘音,和兩千年來絡繹於途的帝王公卿、商賈遊俠,無限嚮往也無限惆悵:「太史公啊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