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語言運用中,語序安排不好,必然有損於意思的表達。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中,靈活地變通一下語序,反而會產生特殊的表達效果,使語言頓顯「亮色」。
「狙公賦芧,曰:『朝三而暮四。』眾狙皆怒。曰:『然則朝四而暮三。』眾狙皆悅」(《莊子.齊物論》)。
戰國時,宋國狙公養很多猴子,為減少花費,就和猴子商量。狙公給猴子的橡實的總數沒有變,只是把分配方式加以改變,猴子們轉怒為喜,狙公也達到了限食的目的。成語「朝三暮四」,就是憑藉話語層次的換序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。
相傳曾國藩率領湘軍與太平軍作戰,屢吃敗仗。曾國藩上書朝廷,言及「屢戰屢敗」,經幕僚李元度更改為「屢敗屢戰」。
雖說只是顛倒了詞序,卻能反映出對待失敗的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。「屢敗屢戰」顯示的是其奮勇無畏的作戰精神,當朝廷看到他所寫的奏章後,認為曾國藩雖然連遭失敗,但是仍然頑強地戰鬥,其忠心可嘉,不但沒有嚴議他,反而更加重用他。
于右任是近代著名書法家,但他從不輕易書贈他人。他在國民政府監察院工作時,有些工作人員只圖方便,常在辦公大樓的花園裡小便,弄得辦公場地臭氣熏天。于老寫了「不可隨處小便」的字條貼在花園裡。不料字條剛剛貼上便被人揭去,重新排列組合成「小處不可隨便」,反倒成了一條情調高雅、具有深刻哲理的警世箴言。
上海各界人士參加魯迅先生公祭大會時,鄒韜奮用一句話來表達紀念,「許多人是『不戰而屈』,而魯迅先生是『戰而不屈』」,換序把魯迅先生的鬥士風采和錚錚鐵骨勾畫了出來。
「人家說了再做,我是做了再說;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,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」,這是聞一多先生的座右銘,僅把「說」與「做」語序變換.卻表現了兩種高下分明的人格修養和思想境界。
相傳在古希臘,有人曾問大學者亞里士多德:「你與多數人的差別是什麼?」亞里土多德說:「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,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」, 語序的變換使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鮮明的對比,尊卑高下立見涇渭。
換序也大量應用在廣告語和宣傳語中,「不學公關能做人,學了公關做能人」,道出了公關策畫的重要作用,不只是做一名普通人,還要做具有優秀品行、具有高級素養的「能人」。
「一切為了孩子,為了孩子一切,為了一切孩子」,換序後表達了對孩子的關愛,強調所做的工作都是為了孩子,與孩子有關的所有事項都要努力去做,所有孩子都是關懷的主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