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光石化政策可能大轉彎,經濟部長說,若不能通過環評,「異地投資」是必然的考慮,有媒體說「異地」是印尼。
石化政策改變,保住重要的糧倉,及國土永續發展的環境正義,自然是重大的環保勝利;但贊成興建者則擔憂五輕結束後,八輕銜接不及所產生的產業衰退問題。
我不相信國光石化外移,損失會高達數千億元,因為石化產業能獲利,有大部分是靠便宜的土地和水電石油價格的補貼,和漠視外部成本及工安意外。
雖然,從政府與經濟發展的角度,要補上少了石化產業的空缺,不過民眾可能不知道,台灣雖號稱石化王國,但賺錢的其實是石化的中低階產品,說穿了是靠薄利多銷(因此需要不斷興建石化廠),而且台灣的石化需求已足夠,未來國光石化的產品主要是外銷中國,和中下游的關聯性並沒有那麼大。
如果政府將國光石化外移,而且認為,沒有國光石化會讓台塑獨大壟斷市場,那就該考慮讓台灣的石化產業升級,搶攻中高端產品市場,可以同樣的原料生產較高產值的產品,並且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重新建構產業鏈。
而且,可與外移國家政府洽談石化產業專區,將產業鏈全都外移,畢竟近二十年來,傳統製造業幾乎都外移,台灣只留經濟產值相對較高的電子業,如果高汙染高耗能的塑化業外移也很好,畢竟就算留在台灣,工廠的員工除了中高階經理人,大都是外籍移工,只要建立起台灣接單、外地生產並出貨的模式,石化業外移的衝擊不會那麼大。
也就是說,石化外移雖然會造成經濟損失,但在海外落腳也可因環境或其他優勢,而賺到在台灣沒有的好處,只要想辦法擴大好處,就能補足外移所造成的問題,經濟部不能只計算外移的壞處,卻不論及好處,那是先有結論再找例證,是錯誤推論。
台灣地窄人稠,且農林漁牧的土地又因都市與工業開發不斷萎縮,讓台灣糧食自給率低到只剩三成二,堪稱動搖國本了,加上台灣的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值三倍,能源使用效率遠低於鄰國,不該再投資像國光石化這類極可能毀滅農林漁牧的工業計畫案。
郭台銘曾說,「成功的人找方法,失敗的人找理由」,問題不在國光石化外移,而是如何讓外移的石化產業,也能為國家賺錢,政府若要發展石化,應該放眼全球,尋找適合的地點,並有效利用該地的優勢,建立更大更強壯的石化產業,以提升產能與產值,補足因外移所造成的空缺。
政府推動重大公共政策時,不能只揭露對某方面有利的資訊,更不該偏袒特定的立場,該思考的是全體國民的幸福,套句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話,只要老百姓活得健康幸福,國家就算窮一點,其實沒關係。
台灣實在不需要不斷追求GDP成長,不丹不是最好的例子嗎?
無厘頭(新北市/工程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