球友的兒子,數年前在職場上,因和老闆意見不合,又與同事爭吵打架,事後,便意氣用事地辭職。他本打算休息一陣再找工作,結果遇上景氣低迷,金融風暴席捲全球,這一耽擱就一直閒賦在家到現在。
球友的媽媽寵孫,心疼其受老闆、同事的氣,並不強迫孫子外出就業,反而每月定期給他生活費,讓他不必工作又可以有錢花,於是這男孩整天窩在家裡看影帶、打電動、打手機、瘋網購……當起不折不扣的宅男。
那天,到他家作客,球友的媽媽向我們提起,她的好友想介紹孫女給她孫子認識,看能不能促成一對好姻緣,因為兩人都已破三十大關老大不小了。但好面子的奶奶不敢讓人知道金孫在家待業,於是找個理由推托,說現在孫子正忙於考博士班。
從言談當中,我可以感受到奶奶抱曾孫心切,又有些許無奈與怨嘆,但清官難斷家務事,我不好意思說白,她的孫子不工作,是因為經濟不拮据,生活無慮;最後我掙扎很久,還是啟齒勸奶奶,景氣已回升,就業機會增加,應該鼓勵孫子去找工作,自力更生,不能讓家人養他一輩子。
事隔半年,球友說他兒子仍然遊手好閒,在家當米蟲,什麼事都不幫忙,只知享受權利,從未盡應盡的義務。對於就業一事,隨著時間的流逝,且凡事有奶奶打點、照料,還給生活費,他也就愈顯得意興闌珊,樂得在家裡當啃老族,虛擲歲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