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閒話中國人】中國人友誼的種種圈子

易中天 |2011.04.06
1212觀看次
字級

中國人友誼的又一個特點,是任何人的結交,都有一定的「圈子」。

君子之交是一種圈子,小人之交也是一種圈子;俠義之交是一種圈子,清高之交也是一種圈子。雖然儒家的社會理想,是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」,但沒有一定圈子的交往,事實上並不存在。就連水泊梁山之上,雖然都是「哥們」,也有一定的圈子,比如智取生辰綱的晁蓋、吳用幾個就比較親密,而李逵、花榮、戴宗等人則和宋江比較「貼心」。

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,不同的人形容不同的圈子,原本是十分自然的事。所以,如果我們要了解一個人,認識一個人,只要看看他生活在哪一個圈子裡,和什麼人來往,跟誰交朋友,也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,這就叫「不知其人而視其友」。

這種「觀人之術」,應該說有它一定的道理。因為每個人在結交朋友時,總是會有意無意地選擇那些和自己在各方面都比較相同,至少在某一方面比較相同的人,或者氣質、秉賦、個性、志趣、愛好相同,或者是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相同,或者是個人道德修養、知識修養、審美修養的檔次、層次、境界相同。如果相異,就沒有共同語言,甚至「話不投機半句多」,哪裡還有友誼可言?

「雲從龍,龍從虎,麋近鹿,鳳求凰」;「魚找魚,蝦找蝦,烏龜找的是王八」,圈子的形成是很自然的。

不過, 圈子並不一定等於友誼。形成圈子的因素和條件很多,比如「行業」。同行之間,只要不存在直接的利害衝突,一般說來,較之非同業要更親密,也較易交往。

所以歷史上,不少行業都有自己的圈子、團體和組織,叫做「行會」、「行幫」,就連乞丐也有,叫「丐幫」。行會內部,有自己的規矩,叫「行規」;有自己的語言,叫「行話」。不懂行規行話,就很難進入他們的圈子,甚至很難和他們交往。

又比如「學歷」也是。它包括三個內容。一是學什麼,類似於行業。習武的,是「武林中人」;修文的,是「衣冠中人」。這就有圈子了。二是跟誰學,這就有門派、學派、師門之別,圈子更小。同一老師的叫「同門」,感情關係又更深。三是何時學成,學到何種程序。科舉時代,同屆考中者為「同科」,同科考中者為「同年」。同科、同年之間,無論先前是否相識,都有一種特殊的關係,叫「年誼」。有年誼者,互稱「年」,稱其長輩為「年伯」,同輩為「年兄」,後輩為「年家子」,宛如親屬家人。一旦為官,則在官場上,都有互相照應提攜的義務,甚至勾結成黨,朋比為奸,成為「朋黨」。

形成圈子的又一種最常見的因素是「籍貫」。中國人歷來重籍貫,直至今日,中國人的檔案材料中,差不多都有「籍貫」一欄。

中國文化認為,不同地域的人,會有不同的文化氣質,或剛,或柔,或憨,或狡,或粗獷,或細密,或耿直,或油滑。文化氣質甚至影響到他們的行業職業,如「江南出才子,山東出響馬」,「寧波出裁縫,紹興出師爺」等。同一籍貫的人,由於文化氣質相近,當然也就「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」了。

於是同鄉之間,也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,叫「鄉誼」。如果都是背井離鄉、外出謀生者,哪怕先前並不相識,一旦認了「老鄉」,也是必須互相照應的。

以上三種最常見的圈子中,又以同鄉為最普遍。一是因為每個人無論有無職業、學歷,都有籍貫,都有鄉里,因此最具普遍性;二是因為「鄉」與「家」的關係最為密切,鄉親本身便帶有親情性質或親情意味,故謂之「鄉親」。

正如費孝通《鄉土中國》中所言:「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,周圍畫出一個圈子」。這個圈子,在城鎮叫「街坊」,在農村叫「鄰里」。街坊鄰里關係,有時比親屬還要密切,叫做「遠親不如近鄰,街坊不如對門」。門對門、牆隔牆的近鄰,關係最親密,因為見得多,自然有「情面」。親熱的說法,叫「有牆是兩家子,拆了牆就是一家子」。街坊鄰里是一個圈子,擴大一點,就是「鄉里 」,再擴大一些,同一縣,甚至同一省,都是「老鄉」。「老鄉見老鄉,兩眼淚汪汪 」,感情自然非比尋常。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