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正法眼藏》有一則麻谷用扇的對話:

時值盛夏,暑熱難耐,馬祖道一的弟子,麻谷山的寶徹禪師手中拿著扇子正在扇風納涼。
一位僧人走過便問:「風性常住,無處不周,為什麼大師需要用扇子呢?」
寶徹禪師答:「你雖然明白風性常住的道理,但並不十分瞭解無處不周及其背後的真義。」
僧人急忙問道:「那麼,什麼是無處不周的真義?」
寶徹禪師默然不語,只是繼續搖著手中的扇子。
僧人突然省悟,急忙禮拜。
就物理現象而言,風是空氣壓力所形成的,所以,空氣的存在即是風性的存在,故稱風性常住。
但這位修行僧托辭於此一「風」字,並非指空氣中的物理現象的「風」,而是將風性比喻為包容一切宇宙真理的「佛性」,「風性」即是「佛性」。
修行僧顯然有備而來,針對此一問題,寶徹禪師認為修行僧只懂得風性隨時都存在的道理,亦即修行僧只懂得「佛性常住」的道理(時間),而不懂得風性無處不周背後的真義,亦即修行僧並不能體會「佛性無處不周」背後的真義(空間)。
「佛性常住」的「常」,是指「時間」,「佛性無處不周」的「處」,是指「空間」;「佛性常在」是「經」,「佛性無處不周」是「緯」;亙古以來便存在著佛性,存在著此一宇宙之真理,而且不只是「眾生皆具佛性」,佛性普遍存在於宇宙萬法之中,所以是「無處不周」。
佛性常住,如同風性常住,佛性無處不周,如同風性無處不周,這是「外緣」,這是外在條件,重要的是要從「佛性」轉而成「佛」,要由「風性」轉而成「風」,亦即要有產生此作用的「內需」,亦即內在條件。
這兩種「外緣」及「內需」的條件之說,亦即佛教所謂的「緣起」論;讓風性成為真正的風,讓佛性成為真正的佛,必須在這種雙重條件、雙重因緣下才有可能。
佛教雖言「眾生皆具佛性」,且是「佛性無處不周」,但要有人「發現」此佛性,「直指」此佛性,要有人想「成佛」這種「內需」,將「佛性」轉而為「佛」,此即六祖惠能的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,這才是成「風」成「佛」的必要條件。故而,寶徹禪師才會指出修行僧只瞭解「風性」、「佛性」的外緣條件,不瞭解「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」,想要扇風納涼,想要成佛的內在條件。
所以,當修行僧再問「何謂無處不周的真義」時,寶徹禪師只是搖扇,僧人當下便悟。
寶徹禪師通過實際的行動回答僧人的問題──現在這裡有人需要風,亦即現在這裡有人想成佛,所以,搖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