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長吳清基日前表示,未來擬將少年霸凌案件,依少年事件交由警局處理,引發議論。筆者認為,反霸凌立法,具有宣示作用,還可透過相關法律規定,讓學生明白,對任何人霸凌,都有法律責任。
校園發生霸凌,校方隱瞞,絕非個案。在思考以法律解決之餘,若能從「親職教育」做起,將更完善
親職教育為學校及家庭防護少年霸凌事件的第一防線,但在宣導反霸凌,與推動校園法制下,卻無法深入家庭,淪為口號,這令筆者感慨。
有許多家長把學校視為托管學子德行的「教養場」及「保育所」,卻忘了孩子進入校園前,家庭常規的養成及父母的身教言教,才是保障子女免受不良同儕影響的保護傘。校方應該妥善規畫課後親師生聯絡機制,並建立親師互聯網,另外,反霸凌的感化,應從父母做起,可減少學童暴戾行為。
若家長肯定反霸凌,也能於接送孩子上下學時,撥空協助導護老師巡邏校門口等工作。不僅有助防範少年滋事,更可預防不良分子利用上下學之際滲透校園。
「發而後禁則扞格而不勝」,預防重於治療,希望反霸凌能盡速立法,使親師生都能共享安寧校園。
鍾延龍(桃園縣/高職教師)